埃米尔
有个真实的招聘难题:一个北大本科生,一个本科是三本考上北大的研究生,公司会招哪一位?作为资深HR,给大家爆一个料吧。优质公司招聘应届生,坚持优中选优,必查应届生的硕、本、高“三代”,看看是不是“根正苗红”。这个“秘密”,在人力资源业内是公开的“潜规则”,但外人并不是很清楚。以下三点原因,也许终于说明白了,说到根子上了。第一,资深HR的实际操作,重点考察什么因素。资深HR遇到北大研究生,会仔细查看他的本科学历、成绩、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等情况,再仔细查看他的高中是什么学校、成绩、获奖情况,以此判断此人是不是“根正苗红”。那种高中名校、本科北大,研究生北大的人选,值得重点考察。然后再通过面试,看看他是不是“书呆子”,是否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半路出家的北大硕士,也不是不重视,要重点考察他是怎么考上北大研究生的。三本学生,能考上北大研究生,按照常识来说,此人应该更牛,也许说明他智商高,高中贪玩,没考好,后来发愤图强,又考上了北大研究生,难道不是更厉害吗?在资深HR眼里,半路出家的北大硕士的含金量不如北大本科。因为高考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筛选,可操作的余地不大。但北大硕士,可操作的空间相对是有的,未必都是真才实学。有本事的人,也许能搞定硕士导师,但未必搞定高考。这一点,要考察他的高中是不是名校,底子是不是扎实,智商是不是过硬。第二,在看看职场实践情况,职业发展天花板的现状。一个人要在职场上持续发展,要面临许多天花板。比如,智商上的天花板,情商上的天花板,天赋上的天花板。举例说明吧:高中、本科、研究生都是名校生,说明此人智商非常稳定,知识和理论功底扎实,天花板就比较高。某公司科研人员群体中,这种表现就特别突出。根正苗红的北大硕士张三,与半路出家的北大硕士李四,在科研处于中级水平的时候,两者优劣体现不出来,勤奋也能补拙,但在科研进入高深阶段时,天花板就来了。李四面对高深知识和原版外语资料时,就遇到了天花板,一是智商不够,二是天资不够,三是理论功底不够,四是语言理解力不够,就无法继续突破,技术水平就会停滞。张三根正苗红,理论基础扎实,语言天资好,智商超过常人,就能突破天花板,继续深入,取得更大业绩。第三,要辩证看待名校生和普校生的差别,两者都要扬长避短。有人不服气,凭什么说普校生就是不如名校生呢?有的名校生反而不好用,长期发展还不如普校生呢?许多普校生,甚至大专生、小学生生都取得了显著业绩,他的手下专门招北清博士呢。这种反驳实际上就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小学毕业生当了企业家,专门招北清博士,不是“戏弄”他们,而是他通过经营企业后,更加明白智商、情商、理解力、创新力的重要性。小学毕业生当了企业家之后,他绝对不会“武大郎开店,比他个高的不要”,如果有“矮个子里拔将军”的理念,企业就会一茬不如一茬。有人还反驳,为什么我们企业中,普校生成长的更好,甚至都当了名校生的上司呢?这是一个现实,同时也是一个误区。在传统行业里,尤其是对高精尖技术、智商含金量要求不高的企业,普校生比名校生发展得更好呢?比如,石油企业,石油院校的毕业生“一统江湖”;再比如,电力企业,电力院校的学生占据了主要中高层岗位。为什么那些名校生反而不好用,发展不好呢?在这种企业里,员工成长发展,更加突出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行业从基层做起,要能吃苦,能坚持,能钻研业务,同时要懂人情世故,情商要高。对高精尖的技术需要偏少,对智商的追求度也不高,所以,名校生的优势体现不出来,不能吃苦、不能忍耐、情商偏低的缺点反而凸显出来,造成了普校生更踏实、发展更好的局面。相反,在那些金融、咨询、投资以及高精尖技术领域,名校生的优势与普校生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有些高材生对数字、对技术、对深奥理论的理解力和穿透力,真是叹为观止。面对一摞子报表,高材生精英看几眼,就能做出判断,而一般人看半天越看越糊涂。这就是智商和领悟力的差距,人家从高中、本科、研究生一路考出来,知识功底、理论功底、智商水平、领悟力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到了高深领域,普校生不服真不行。所以,北清毕业生以及其他世界名校高材生,一般不去传统行业,那里待遇低是一方面,关键是与一帮普校生竞争,优势反而成为劣势。高材生往往直奔金融、投资、咨询、医药、互联网、高科技等领域去了。结论,名校生和普校生都要扬长避短,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都能做出更大的业绩,而业绩之间是没有衡量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