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
北京大学在早期历史上是学科齐全的,有文科、理科、农科、工科等各类学科。原北平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基于当时中国工业力量薄弱、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匮乏之现状,北京大学依托当时理学院之雄厚基础,正式挂牌工学院。当时北大工学院人才济济,名家云集:院长为马大猷先生,教授如钱伟长,钟士模,孟昭英,唐统一,董树屏,兼课教授如江泽涵、王寿仁、刘开祥、赵广增、钱三强,新聘教授如傅鹰、缪仲华、王俊奎、陈国符、王之轩等,均为饱学之士。1947年10月29日,胡适校长参加了工学院44周年院庆并做了重要发言。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北大工学院机、电、土、建4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建制撤销,北京大学成为以文科、理科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工科教育历史中,北大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五千余名工程技术骨干,当时的助教如高景德、黄宏嘉、邓稼先、朱光亚等,后来均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 1998年,在庆祝建校10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计划。2000年,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北大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2005年,为了在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占有一席之地,北大决心利用自身强大的理科、医科以及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重新创建工学院。北京大学强大的理科基础,会大大加强北京大学工学院在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在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北京大学工学的发展配合强大的人文精神,使两者相得益彰。 发展特色 工学院在北大雄厚的文、理,医背景下建设工学,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学院将面向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与纳米技术工程、能源与资源工程等新兴工科,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服务。 工学院不追求大而全,将借助北大雄厚的基础研究和综合学科优势以及出色的学生背景,以与国际先进大学教育体制接轨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工程学科和国际水平的工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将借助北大雄厚的基础研究和综合学科优势,加强跨学科研究,致力于把工学院建成国家工程教育的中心、未来工程技术的研发中心、未来工程领导人和企业家的教育培训中心,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科技驱动力;力争在十年与国际接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北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国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办学优势 工学院在坚持北大传统的文、理、医基础教育的同时,将注重学生面向现代社会新工业、新技术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工学院还注重国际化教育,一方面采取双语教学的策略,通过面向全世界招聘,聘任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师直接用英语授课,讲授工业界最新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另一方面,争取在学生学习完大部分学分课程后,输送他们到国内外的企业进行实习,培养实际的技能。 北京大学工学院拥有国家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力学),设有六个二级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学科点是2001年教育部评定的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我院有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点),在2004年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在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比中有两项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工学院现设有五个系: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与资源的需求量激增,能源与资源短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北大工学院组建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定位于能源与资源科学与工程的学术前沿,着力推动中国能源与资源的发展战略研究,开发战略性替代资源,为政府提供能源与资源决策咨询服务,为资源产业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培养资源决策、开发和管理诸领域的高层次、国际性人才,提升我国资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研究飞行动力学、航空导航与控制,燃烧,高强度、高耐温、轻型航空材料,空间生命科学,机器人,装备制造等。 生物医学工程系: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多学科(理科、医科、技术学科)综合优势,紧紧抓住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和国内医学对生物医学工程的需要,培养基础雄厚的、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有研究创新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细胞与分子生物工程,组织再生工程,数学与计算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图像与信息处理,脑与神经工程等。 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工程系:主要进行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环境与能源材料,新兴与智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