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学好我们的考研网课?
第一,做好预习,知己知彼。在听网课前,我们可以先将讲义打印出来,提前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一个宏观的浏览后,细细的精读一下知识点和公式,尝试着去做一两道例题,可能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花费半个小时左
-
随着春节的结束,2018考研的各位考生身体和精神都放松一段时间了。提醒大家可以参照所报考院校的往年复试分数线和国家线,做接下来的安排。快来跟小编一起关注2018考研考生除了等待国家线能做的还有这些的内
-
2018考研调剂,要想拿到offer,准备工作要认真做,信息多了解,目标慎选择。在填报志愿时也要多加注意,小编特此提醒2018考研调剂填志愿特别注意7点,考生注意看!首先,考试地区不同,国家线的标准也
-
沈阳农业大学2006年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开通 成绩查询请进入>> &nbs
-
校内各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术学位论文和首批硕士专业学位示范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吉学位 [
-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设岗单位及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参与“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以下简称“三助”)是培育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加强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和岗位津贴发放,根据《吉林大学研究生“三助”岗位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校发[2012]119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文件要求,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设岗单位及研究生导师认真组织研究生进行“三助”岗位考核工作。现将今年研究生“三助”考核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 凡参加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或导师安排的“助研、助教、助管(包括研究生秘书助理)”的2012级(除毕业生)、2013级研究生。 二、考核内容及步骤 1、 “助教”、“助管”岗位的考核由设岗单位负责。“助教”岗位考核工作主要听取设岗课程主讲教师和听课学生的意见;“助管”岗位由设岗部门从出勤率、工作态度和能力、工作职责完成情况等方面给予评定。 2、“助研”岗位的考核由导师或课题组负责。“助研”岗位考核由导师或课题组根据研究生科研工作态度、成果产出情况和工作量等给予评定。 3、请各培养单位、相关设岗单位或研究生导师组织相关研究生下载并填写《吉林大学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工作考核表》(附件1、2和3)。凡参加 “助教”、“助管”工作的研究生,需向设岗单位提交《吉林大学研究生 “助教”、“助管”岗位工作考核表》(附件2和3,一式两份),由设岗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送学生所在培养单位,经培养单位审核后留存一份,另一份由培养单位统一送至研究生管理处;《“助研”考核表》(附件1)由各培养单位留存,但须培养单位将考核结果汇总后报送研究生管理处。 4、考核采取用人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设岗单位考核和获聘研究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本次考核结果将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依据之一。考核不合格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设岗单位、导师可停止对其继续聘用。 三、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设岗单位必须认真核实相关人员信息,杜绝出现虚报冒领现象。一经查实,将影响其本单位7月份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的发放。 2、设岗单位不按规定自行调换 “助教”、“助管”人员,经审核发现后,研究生管理处将对其当事人的岗位津贴不予调整,并追缴其多发放部分的岗位津贴。 3、不按时参加“三助”岗位考核的研究生,停发其7月份岗位津贴。 4、农学部和白求恩医学部按照《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本学部实际,制定工作细则。农学部所属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考核工作由其研究生处负责;医学部所属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考核工作由其人才培养办公室负责,并将考核结果汇总后统一交至研究生管理处。 四、报送时间 1、培养单位将纸版《“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工作考核表》(附件1、2和3)于7月8日(星期二)前送至研究生管理处,同时将电子版《“助研”、“助教”、“助管”岗位考核汇总表》(附件4)发至yjssanzhu@126.com,邮件名:“××学院三助考核”。注意不要遗漏在其他单位从事“三助”工作的研究生的材料。医学部的由学部汇总后统一报送。 2、未能在7月8日前完成考核上报的培养单位将影响7月份本单位“三助”岗位津贴发放,本学期不再受理此项工作。 联系方式:马老师 85166341 附件详见校内通知 研究生管理处 二〇一四年七月一日
-
` 一、报考条件与招生对象 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或者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
-
` 一、报考条件与招生对象 2011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
-
` 一、报考条件与招生对象 2012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
-
`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培养制度,培养具有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