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苏州大学新闻传播考研演练
>一、名词解释1、软新闻2、社会责任论3、文化规范论4、调查性新闻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他律的主要形式2、简述梅洛维茨的“情境论”3、简述议题设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三、论述题1、
-
>误区:缺乏经验,笔试考场乱阵脚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1)要写的好多,到交卷那一刻我都没有写完!(2)我明明把要点都写出来了,怎么分数给了这么低?误区分析:进了笔试(初试或者复试)考场,从试卷发下来
-
>距离2020考研初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是一个紧张的强化阶段但也希望各位考生不要过于焦虑,那样非常不利于大家强化期的复习。今天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够过本文得到点播,找到解决难点的方法,
-
>误区:动口动目动脑就是不动笔,轻视评论写作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看看人民时评啥的就够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误区分析:学新闻哪能不会写评论?近年来评论越来越为
-
>误区:过分迷信前人笔记,而忽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1)这位师哥或师姐考上了,他的笔记一定很神,用他的笔记我一定能考上。(2)我也想整理出自己的笔记,可是弄来弄去一团糟,还耽误了不少时间。 误区分析:几乎每个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会整理出一些笔记。有的很有条理,环环相扣;有的是随笔书写,纵情笔墨。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记录者极强的个性,它是人的个性思维在考研复习中的反映。一旦金榜题名,这些笔记会被奉为神作;可万一名落孙山,这些笔记即被视为草纸。就是这么简单。现实情况是,一大批人在迷信笔记这个东西。而且由于过度依赖前人笔记,导致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不是否定笔记的重要性,它很重要,它可以使小白快速入门,可以教会新人一些方法……问题在于,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笔记?有没有必要自己也做笔记?复习建议:(1)正确使用他人的笔记笔记再好,也是他人的。你若写不出来,说明你工夫没到,还欠那么一点儿火候。不要着急,如果前人的笔记做的很棒,请一定不要错过,拿过来好好去研究,看他的复习思路,看他的备考策略,这是跟过来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相信对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当然,有些笔记内涵不足而粗糙有余,非但不会对你有所帮助,研究那样的笔记反而会浪费你的精力。要注意甄别才是。(2)比做笔记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备考过程中是否应该做笔记要依个人习惯而定,而无论你是否打算要做笔记,你都必须要在头脑中建立一套严密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做笔记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个。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呢?说说我个人的做法吧。看过本文第二部分的童鞋已经知道,我在上班的一年中偷偷整理了30万字的笔记,辞职以后专心备考,又继续做笔记,最终做了70多万字的笔记。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已经70多万字了,这是个大工程,要干就要干得漂亮。经过细致的排版,加上配图片,终于使之摆脱了笔记的痕迹,完全成为正规出版物了。之所以要费这么大一番周折,为的是复习起来能够“辞约而义丰”、“简约而不简单”。我整理的笔记是以下资料的总结和升华(可以说,有了它,在复习中我完全可以不必再翻看这些厚重的书了):1.全部“指定参考书”2.《新闻传播学笔记和考研详解;3.《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新闻学部分);4.其它市面上的笔记及辅导资料。我并不建议你们也这样做,前文已说过,虽然对建立完整知识体系作用非凡,但是异常劳神伤身,要不是我还练过,很难想象能活到现在。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很多,聪明的人用笔划划就了然于心了,我用的是笨法。>
-
>误区:投机取巧,只背重点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1)非重点一定不会考,不必再浪费时间了。(2)看看历年的,就知道考啥了,把常考的背会了就行!误区分析:这种现象更多出现在《文史要览》的复习上。从近年的
-
>误区:死记硬背,不会变通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1)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哪年发表的了?怎么又忘了!(2)问我黄远生的“四能”是什么,我都记得。但问我有何启示,我就不知道了
-
>误区:买了一大堆书和辅导资料,导致无从下手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1)学长学姐推荐的书和辅导资料我都买了,好多好杂,不知道从哪看起,怎么办?(2)快要考试了,还有好几本书没看呢,急死我了!(3)有几
-
>误区:只抱着参考书看,而未进行任何必要的知识扩充。考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1)只看参考书,应该就能过了吧?(2)大纲上规定的一些考点我怎么在参考书里找不到?(3)历年中,有好多题都是参考书上找不到的
-
>重要提示:世界上快乐的事情有两个:一是考研的思想,二是考研的行动。30、找几个好的网站,查考你想要的资料,这些网站是专业内的综合网站,基本上你要找的资料都可以在这里免费找到,我们推荐传媒人网和传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