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蔡志良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伦理学、德育原理。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rdqu
-
姓名:童志斌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年4月职称:副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一、课题研
-
姓名:郑逸农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原创性地提出了“非指示性”
-
姓名:王国均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年职称:副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2005年在日本
-
姓名:蔡伟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艺术、教师教育、考试与评价。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著作:课堂教学创新论(独
-
姓名:潘涌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完成或在研省部级、厅级课题10多项。曾两度获得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入选奖(最高奖)第一名。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理论刊物和《社会科学》、《浙江学刊》、《南京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综合性社科理论刊物及高校学报发表论文约300篇。兼事诗歌创作,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诗神》以及港台《乾坤诗刊》、《笠》诗刊等纯文艺刊物发表诗歌200多首。下列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创或者处于领先地位(独著)。1、“积极语用教育观”研究在语文教育界具有突破和创新意义,并具可以期待的发展前景。代表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5期专栏特稿)、《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3期)、《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2期)、《独立的母语评论:积极语用教育观的要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特约稿)等。2、以“课程范式转型与教学创造力的解放”为思想内核的新课程研究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力。代表作《论外国教育思潮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9期)、《论课程创新与教学创造力的解放》(《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1期)、《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8期)、《课程范式的转型与解放教学创造力》(《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2期)、《论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转型》(《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3期)、《教案创新:解放教学创造力》(《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8—9合刊)等。大陆第一部语文新课程专著《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2004年7月,广东教育出版社)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教师教育“推荐课程资源”。3、以“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为思想内核的全球母语教育及其教材研究在同行中影响深刻。大陆这方面的标志性成果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洪宗礼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在其序、跋中反复引用其为全书灵魂。代表作《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期)、《论欧洲母语教材的“多元因素”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9期)、《外国母语评论:从确立目标到炼就能力》(《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5期)、《外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12期)等。4、以“师本培训”为核心概念的教师教育研究突破了“校本培训”的传统师训范式,国内首创。代表作《师本培训:从范式转型到重心下移》(《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1期)、《师本培训中的学科首席教师》(《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7期)、《师本培训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1期)、《论新课程背景下师训范式的转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4期)、《以师本培训造就新生代教师——浙江师范大学与富阳中学合作培养新生代教师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4期)等。5、东方特有的教育问题“教研员研究”处国内最前沿,被各级教研机构所关注。《教研员职能转变与使用机制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5—16期合刊)、《论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5期)、《新课程呼唤教学评论家的崛起》(《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3期)、《教研员:教研重心下移与学理素养提升》(《人民教育》2010年10期、《论教研员角色的再定位与选拨、考核机制的创新》(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9年3期)等。6、以“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在崛起”为价值引导的教育随笔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代表作《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在崛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论教育随笔的审美特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5期)等。另外,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11期)、“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4期、《创新与立人》《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1期)等论题上均形成鲜明独特、自成一体的观点。以上成果为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大量等转载、复印。指导研究生简况:从事研究生教育11年,毕业普硕和教硕共50多人。其中一人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另一人获浙江省优秀硕士研究生荣誉称号,10余人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硕士(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兴趣及研究方向:研究兴趣覆盖教育学一级学科。近期重点是积极语用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姓名:周晓燕性别:女职称:副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
-
姓名:张华龙性别:男职称:副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基本理论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学原理
-
姓名:吴惠青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小学教育改革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先后主持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