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建校时间:1958年
  • 招生简章:共3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安徽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任爱军

 姓名:任爱军性别:男出生年月:职称:副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姓名:任爱军性别:男最高学位、学校:硕士/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学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石云里

    姓名:石云里性别:男出生年月: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天文学史,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中国天文学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与综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张居中

    姓名:张居中性别:男出生年月:1953年6月生职称:研究员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1.史前人类生存模式与人地关系研究;2.稻作农业起源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金正耀

    姓名:金正耀性别:男出生年月: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专门史.中国青铜器与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个人简历教育简历197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动力工程系化学专业学习,理学学士(1981)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史专业,导师钱临照院士.李志超教授,理学硕士(1984)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学习,宗教学专业,导师任继愈教授,哲学博士(1988)工作简历1984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06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7月至1992年7月.1993年11月至1994年12月先后任美国SmithsonianInstitution客座研究员1992年8月至1993年8月日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特别研究员1996至1998年参与日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日本文部省国际共同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出土青铜器的自然科学研究”中方主持人1999年3月至9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2002年10月至12月美国国立美术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J.PaulGetty基金访问教授。现任国家学术项目《中华大典》常务编委.《理化典》主编研究方向专门史.中国青铜器与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代表性论文目录国内部分[1]夏商周青铜器铅同位素示踪研究数据库的构建(独著),质谱学报,2005增刊。[2]三星堆铜器金属成分的几个问题(独著),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12日[3]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可行性问题——浅议《青铜器铅同位素指示意义的范铸实验研究》(独著),文物保护与考古科技,2005年2期[4]中国学者的首篇铅同位素考古研究论文(独著),文物保护与考古科技,2004年4期;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14日转载[5]成都金沙遗址铜器研究(第一作者),文物,2004年7期[6]论商代青铜器中的高放射成因铅(独著),考古学集刊,2004年15辑[7]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应用于考古研究的进展(独著),地球学报,2003年6期[8]妇丁尊与西周早期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研究(第一作者),文物,2003年10期[9]殷商青铜器矿料来源与铅同位素示踪应用(合著),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4期[10]商代青铜器中高放射成因铅原料的产地问题—答斋藤努博士等(独著),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17日[11]跨入新世纪的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独著),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22日[12]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独著),古代文明研究通讯(北京大学),2000年5期[13]二里头青铜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夏文明探索(独著),文物,2000年1期;中心观点收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4]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第一作者),载邹衡主编《天马—曲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5]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第一作者),载《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6]中国两河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联系(第一作者),载《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河南偃师,1995年5月)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全文收入《商文化论集》,李伯谦主编《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7]商代青铜器中的高放射成因铅:三星堆器物与沙可乐(赛克勒)博物馆藏品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讨论会(北京大学,1993年5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第一作者),文物,1995年2期[19]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第一作者),考古,1994年8期;又载《新干商代大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0]战国古币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第一作者),文物,1993年8期[21]书评:介绍《中国冶铸史论集》,考古,1988年2期[22]晚商中原青铜的锡料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4期[23]中国金属文化史上的”红铜时期”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先秦史》1987年6期全文转载[24]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载方励之主编《科学史论集》,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7[25]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载杜石然主编《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北京,1984年8月)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6]道教外丹术研究(独著),任继愈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27]<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作者辨误,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1996)论文,道家文化研究,16辑,1999[28]鹤与道教,载莫容主编《中国的鹤文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9]略论道教外丹中的几种矿物金属,中国道教,1991年4期.1992年1期[30]道教研究进展,哲学研究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1]外丹黄白术,载牟仲鉴等编《道教通论》,济南:齐鲁书社1991[32]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意象(署名金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6期[33]唐代道教外丹,历史研究,1990年2期[34]《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宋代别本之发现与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2期[35]论东汉道教的特征(署名金棹),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4期[36]东汉道教的救世思想与医学(署名金棹),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1期[37]论东汉晚期”国身治同”的政治思想(署名金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1期[38]试论道教的起源(署名金棹),哲学研究,1988年11期[39]魏晋”服散”颓风与道教信仰,文史知识,1987年5期;又载《道教与传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2[40]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与人类的未来,科学学研究,1987年2期国外部分:[41]AReassertionthattheHigh-radiogenicLeadinShangBronzesOriginatedinSouth-westernChina(独著),ChinaArchaeologyandArtDigest,onlinepublication,2004[42]EarlyShangBronzeArtandHighlyRadiogenicLead,E.Childs-Johnson,JINZhengyao,Center23,CenterforAdvancedStudyintheVisualArts,NationalGalleryofArt,Washington,DC,USA,2003[43]SIMSAnalysisofLeadIsotopeCompositioninAncientChineseMetallicArtefacts(合著),SurfaceandInterfaceAnalysisvol.29,Sussax,UK,2000.08.[44]LeadIsotopeStudyofEarlyChineseBronzeObjects(第一作者),《第四届国际金属史会议(BUMAIV,1998年5月)》,日本金属研究所1998;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英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商代青铜业的原料流通与迁都问题(独著),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46]初期中国青銅器の鉛同位体比(第一作者),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47]中国両河流域青銅文明の間の関係(第一作者),译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48]商代青銅器中の高放射成因鉛:三星堆器物とサックラ—美術館収蔵品との比較研究(第一作者),译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49]広漢三星堆遺物坑青銅器の鉛同位体比の值に関する研究(第一作者),译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50]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銅器の鉛同位体比の研究(第一作者),译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51]戦国古貨幣の鉛同位体比の研究(第一作者),译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52]古代中国青銅器の自然科学的研究(合著),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53]中国二里頭遺跡出土青銅器の化学组成(合著),载平尾良光编《古代東アジア青銅の流通》,東京:鶴山堂,2001年[54]中国古代文明をさぐる—鉛同位体比による研究を中心に(独著),载馬淵久夫.富永健编《考古学と化学をむすぶ》,日本東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5]与道教相关的青铜器研究,1998年日本大正大学讲演,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年报,No.21,1999[56]ICP-AES/MSによる研究を中心に中国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之多元素分析,合著,保存科学,东京,1999年38号主要著作大陆部分1.道教与炼丹术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道教与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中国的道教,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4.中国道教史,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增订版),2001港台海外部分1.《道枢逐字索引》,宫泽正顺.麦谷邦夫.金正耀,日本京都松香堂,20022.《中国の道教》,金正耀著.宫泽正顺等译,东京:平河出版社,19953.《道教与科学》,台湾:晓园出版社,19934.《中国的道教》,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近年来国内外学术演讲1.山东大学东方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5月12日:铅同位素考古与商代文明研究,主持人:方辉教授2.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2003年11月11日: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主持人:孙淑云教授3.北京大学考古系2003年3月27日:中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的最新进展,主持人:孙华博士4.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Geographic)2002年12月19日:’SouthwestChina’ontheHistoryofShangBronzeCivilization,主持人:Dr.EllieC.Boettinger5.美国HarvardUniversity2002年12月13日:NewEvidencefortheChineseBronzeMakingofShangEra:TheSouthwestConnection,主持人:Dr.YunKuenLee6.美国ColumbiaUniversity2002年11月16日:ScientificFactandArchaeologicalDiscovery:WhatistheStoryBehindThem?主持人:Dr.FengLi7.美国LehighUniversity2002年10月19日:TheDiscoveryofHigh-radiogenicLeadinShangBronzes:AScientificFactLeadstoaHistoricalTruth,主持人:Dr.ConstanceA.Cook8.美国Michig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2002年10月14日:TheDiscoveryofLargeNativeCopperMineintheSouthwestChina:ItsSignificanceforProvenanceStudyofShangBronzes;主持人:Dr.LeslieGertsch9.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2年9月16日:滇东北最新地矿发现与重建商代文明史的视野,主持人:林业强教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孔燕

    姓名:孔燕性别:女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心理教育,健康传播,资优(超常)心理与教育孔燕教授硕导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龚德才

    姓名:龚德才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11月生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纸质和纺织品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的虫霉防治,古建筑彩绘保护及白蚁防治,文物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方宜庆

     姓名:方宜庆性别:男出生年月:1947年12月出生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词汇学。方宜庆,1947年12月出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李萌涛

     姓名:李萌涛性别:男出生年月:1988年6月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李萌涛:男,教授,1988年6月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获得文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刘仲林

    姓名:刘仲林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12月生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仲林,1948年12月生,河北乐亭人,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导师介绍:徐飞

    姓名:徐飞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12月生职称:教授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刘仲林,1948年12月生,河北乐亭人,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