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956年
  • 招生简章:共26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四川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电子科大光电信息学院导师介绍:高椿明

导师姓名:高椿明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02月 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gaocm@uestc.e.cn学术经历:199

  • 电子科大光电信息学院导师介绍:廖进昆

    导师姓名

  • 电子科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李乐民

    导师姓名:李乐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32年05月特称: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职称:教授学位: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李小文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李小文男,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1963-1968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1979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首席科学家,国家863项目“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知识库”建议人及专家组专家,国家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科研成就: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地面目标二向性反射几何光学模型、遥感模型反演理论、非同温表面热红外辐射的有效发射率及其方向性模型等,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的持续支持下,他又相继创建了不连续植被的间隙率模型,相互荫蔽效应的几何光学模型和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他提出了有限厚度介质层内的路径散射模型,首次获得了有关四分量多次反弹的完整表达式,从根本上完善了描述植被二向性反射模型体系。他又提出了将介质层中的路径散射及层间多次反射进行分解的新思路;纠正了传统的BRDF互易原理证明中的错误;他建立了非同温表面的有效发射率及其方向性模型;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1981年以来,李小文发表研究论著160篇(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国际公认,研究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广泛引用:论文有28篇被SCI收录,38篇SCI引用557次,44篇被EI收录,19篇被CSCD收录。(2001年查)。他1981年的硕士论文1985年被美国《遥感手册(第二版)》收入,1985年论文于1997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仅此篇就被SCI引用一百余次;1990年获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0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2年获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李小文院士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我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和试验队伍。目前他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表过程与全球变化遥感、数字流域与数字水文、光学遥感机理与信息处理、遥感像元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理论、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遥感建模与反演、气候生态与水资源数值模拟、定量遥感与陆面四维同化、多角度遥感技术与野外非接触测量理论与技术、植物与生物量遥感、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水土资源遥感、多维GIS与WEBGIS、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其科研团队开展的研究项目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基金委、国家航天局、国土资源部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国际合作,曾获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和部委奖等。 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 [1]LI,X.,1981,AnInvertibleConiferousCanopyReflectanceModel.MA.Thesis.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Barbara.[2]LI,X.,andSTRAHLER,A.H.,1985,Geometric-Opticalmodelingofaconiferforestcanopy,IEEETra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GE-23(5):705-721.CollectedinSPIE'sMilestoneSeriesofSelectedReprintsonOpticalRemoteSensingTheoryandMeasurement,ed.J.A.Smith,pp.88-104,SPIEOpticalEngineeringPress,1997.[3]LI,X.,andSTRAHLER,A.H.,1986,Geometric-OpticalbidirectionalreflectancemodelingofaconiferForestCanopy.IEEETra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GE-24(6):906-919.[4]LI,X.,andSTRAHLER,A.H.,1988,Modelingthegapprobabilityofadiscontinuousvegetationcanopy.IEEETra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26(2):161-170.[5]LI,X.,andSTRAHLER,A.H.,1992,Geometric-Opticalbidirectionalreflectancemodelingofthediscretecrownvegetationcanopy:Effectofcrownshapeandmutualshadowing.IEEETra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30(2):276-292.[6]LI,X.,STRAHLER,A.H.,andWOODCOCK,C.,1995,AHybridGeometricOptical-radiativeTransferApproachforModelingAlbedoandDirectionalReflectanceofDiscontinuousCanopies.IEEETra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33(2):466-480.[7]李小文,王锦地,1995,植被光学遥感模型和植被结构参数化,科学出版社,118页.[8]LIXIAOWEN,WANGJINDI,HUBAOXIN,andALANSTRAHLER,1998,Onutilizationofpriorknowledgeininversionofremotesensingmodel.ScienceinChina(SeriesD),41(6):580-586.[9]李小文,万正明,1998,互易原理在二向性反射研究中的适用性,自然科学进展,8(4):456-460。[10]LI,X.,J.WANG,andA.STRAHLER,1999,ApparentreciprocityfailureinBRDFofstructuredsurfaces.ProgressofNaturalScience,9(10):747-752.[11]LI,X.,A.H.STRAHLER,M.A.FRIEDL,2000,AConceptualModelforEffectiveDirectionalEmissivityfromNonisothermalSurfaces.IEEETra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37(5),pp:2508-2517.[12]李小文,王锦地,A.H.STRAHLER,1999,非同温黑体表面上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应,中国科学(E辑),29(5):422-426。[13]李小文,高峰,王锦地,A.H.Strahler,2000,单一太阳角BRDF数据反演过程中误差传播的估计,中国科学(E辑),30(增刊):6-11.LiXiaowen,GaoFeng,WangJindi,A.H.Strahler,2000,EstimationoftheParameterErrorPropagationinInversionBasedBRDFObservationsatSingleSunPosition,ScienceinChina(SeriesE),43(Supp.):9-16.[14]Li,Xiaowen;Gao,Feng;Wang,Jindi;Strahler,Alan,2001,AprioriknowledgeaccumulationanditsapplicationtolinearBRDFmodelinversion,J.Geophys.Res.Vol.106,No.D11,p.11,925-11,935.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李朝义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李朝义中科院院士、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李朝义,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神经科学家。1934年出生于重庆。1956年中国医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张景中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36年生于河南省汝南县,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四川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计算机应用》期刊主编,“全国五一劳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陈星弼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陈星弼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男,1931年1月出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在厦门大学、南京工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开始在成都电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李乐民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李乐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男,浙江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1980年8月到198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林为干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林为干中科院院士,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获博士学位

  •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刘盛纲

    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大学 大学

    刘盛纲中科院院士,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