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907年
  • 招生简章:共7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上海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王心坚

►个人简介姓名:王心坚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年11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电子;十二五“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戴海峰

    ►个人简介姓名:戴海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年6月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研究方向:车辆工程电子邮箱:tongjidai@tongji.e.cn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马天才

    ►个人简介姓名:马天才性别:男出生年月:1979-2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研究方向:燃料电池系统控制与仿真;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与开发;燃料电池发电装置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张戟

    ►个人简介姓名:张戟性别:男出生年月:1967年10月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研究方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电磁兼容电子邮箱:jizhang@ton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卓桂荣

    ►个人简介姓名:卓桂荣性别:女出生年月:1968年11月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研究方向: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电子邮箱:grzhuo@163.co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赵治国

    ►个人简介姓名:赵治国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年5月职称:教授导师类型:博导研究方向: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控制与优化;新型传动装置控制;车辆动力学控制;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罗峰

    ►个人简介姓名:罗峰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年职称:教授导师类型:博导研究方向:汽车电子电子邮箱:luo_feng@tongji.e.cn办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沈勇

    ►个人简介姓名:沈勇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年06月职称:副教授导师类型:硕导研究方向:汽车电子-车载信息技术电子邮箱:shenyong@tongji.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钟再敏

    ►个人简介姓名:钟再敏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8月职称:教授行政职务:汽车学院党委副书记导师类型:博导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控制技术

  •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电子方向导师介绍:魏学哲

    ►个人简介姓名:魏学哲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年12月职称:教授行政职务:副院长导师类型:博导研究方向:车辆工程电子邮箱:weixzh@tongji.e.cn办公电话:021-69583793通讯地址: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个人简历同济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硕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汽车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在汽车电子的专业课“汽车电子学”中担任电源部分的教学。为全院研究生开设“汽车嵌入式系统”课程。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源系统,尤其是车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工作,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车用储能电源系统技术体系。主要包括:1.动力电池建模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评估体系及实现方法,包括电安全、热安全等核心技术;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和电池系统总成的测试方法和评估体系;动力电池电特性模型;动力电池热特性模型;2.动力电池管理电池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硬件实现、软件实现;动力电池动态内阻、SOC、SOH估计等核心算法;混合动力、PHEV、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中电池系统热管理的技术方法;热失控模式下的热管理;3.基于储能电源的电能变换车载储能电源系统充电、逆变方法及实现车载电能变换方法及实现基于V2G的储能网络近年来一致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电动汽车专项课题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作为课题副组长及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863”课题十余项。编著著作1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三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实用新型十余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的“超越3号”燃料电池轿车入选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7年”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核心技术”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汽车多源动力总成集成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工作组研究,主要在电安全、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并作为中国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