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土地资源学专业目录

211
  • 建校时间:1906年
  • 招生简章:共1份简章
  • 院校类型:农林类
  • 所在地区:四川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 院系所
  • 考试方式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拟招人数
  • (406)资源学院
  • 统考
  • 全日制
  • (0903Z2)土地资源学
  • (03)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
  • 专业:(不含推免)
  • (406)资源学院
  • 统考
  • 全日制
  • (0903Z2)土地资源学
  • (02)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 专业:(不含推免)
  • (406)资源学院
  • 统考
  • 全日制
  • (0903Z2)土地资源学
  • (01)国土调查监测与信息技术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被川农大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录取了,想问问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
    这是学校的官方介绍,不是百度的,有疑问哈 这个专业在温江校区资源与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与326231城乡规划2013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学、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的能力,能够从事科研、教学……展开
    这是学校的官方介绍,不是百度的,有疑问哈 这个专业在温江校区资源与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与326231城乡规划2013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学、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的能力,能够从事科研、教学、城乡建设、国土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生态规划、环境保护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学、信息技术、城乡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基本训练,从事城乡规划、城乡资源与环境,掌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城乡规划、生态规划、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及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2.掌握土地资源利用及城乡开发建设规划、生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掌握规划制图、遥感应用技术、GIS应用和环境监测、城乡规划设计的技术;4.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5.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资料查询、技术规范及手册使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7.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 地理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主干课程: 地学基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应用、城市规划原理、小城镇规划设计、土地资源学、区域规划学、景观规划、环境规划学、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主要专业实验: 测量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遥感基础与应用实验、城市规划原理实验、城市规划快速设计基础实验、小城镇规划设计实验、区域规划学实验、环境规划学实验、景观规划实验、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实验。修业年限: 四年。修读学分: 165学分。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相近专业: 生态学、环境科学。我的录取消息上说我的专业在成都温江校区啊,怎么又跑到都江堰校区了?所以层主你确定你说的是我这个专业么?Anyway,3Q。我改掉了更详细的,校区开始看错了 第一学期要上的课有这些:高等数学A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Ⅰ,专业概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AⅠ,大学英语AⅠ,无机及分析化学AⅠ,体育理论课。一般是9月的最后一周上课,前面都是军训。然后国庆节放假7天。层主修改答案真的好快。但是请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为啥要学化学?!它是资环院的专业基础课,都要学,后面的地理学可能要涉及分析,我告诉你查看以后专业课程的方式,你可以自己看看。1、进入川农教务处,在上方选择培养方案2、选择二级学院中的资源与环境学院,找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13(2014要等你们入学后才公布),课程相差不大。3、选择课堂教学安排 4、可以前往川农贴吧,里面有群,你可以加进去,找到组织。谢谢层主。我按层主的方法去官网逛游一圈。不用谢的,有问题尽管问收起
  • 西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西北师范大学006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参考书目331社会工作原理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郑功成《社会……展开
    西北师范大学006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参考书目331社会工作原理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郑功成《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同等学历加试)彭华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同等学历加试)437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修订第2版)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复试科目)614社会学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戴维.波普洛(美).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科塔克(美).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境,上海社科出版社,201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25公共管理学朱立言、谢明.公共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黎民.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06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5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16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961土地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刘卫东.土地资源学.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72社会政策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982公共行政学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沈亚平、吴春华.公共行政学(第二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收起
  • 近六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哪些主要成就?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早在3264623161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A.R.伊萨钦科来中国讲学,系统介绍了有关……展开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是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早在3264623161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A.R.伊萨钦科来中国讲学,系统介绍了有关地理壳、自然区划和景观学的进展。这个讲学的进修班在林超教授领导下经集体讨论,确定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并发展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中国学者创立和命名的学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老一辈地理学家的长期努力有关。在此之前,林超、黄秉维等就已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工作,如黄秉维在20世纪30年代编撰了《自然地理原理》和《中国地理》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开创对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实际上既经历了20世纪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传入,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传统,还受到原苏联地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形成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要发展地球表层学,本来即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并在全球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方面有所建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正好与之契合。面对地球表层这一复杂巨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90年代针对西方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黄秉维提出建立“陆地系统科学”[6]的理论体系。他指出,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地球表层(主要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各种要素的综合规律的揭示,即陆地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大气基本是气体,海洋基本是液体,陆地由固体、液体、气体组成,生物界亦最复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深,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又最密切[6]。建议以研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任务带动陆地系统科学的发展[7]。陆地系统科学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综合性地理研究的思想,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进入21世纪,综合的理论和方法在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结合中进一步得到发展。综合自然地理学还大量展开了综合研究实践,如综合自然区划、资源综合开发、国土整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工作,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结合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那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复杂问题,这使它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老一辈综合自然地理学家如林超、黄秉维、周廷儒、赵松桥、陈传康等奠定的基础,也有许多中、青年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5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古地理学、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土地科学、综合自然区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发展均取得了显著进展[3]。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和应用的深化对整个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2综合自然地理视角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等,研究重点集中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及其尺度效应、人类活动对于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景观异质性的持续性利用与管理等[8]。景观生态学既有地理学派也有生态学派,目前在地理科学领域中与综合自然地理学难分伯仲,许多景观生态学家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家。这要从它的渊源说起。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一般认为其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 Troll,1899-1975),他于1939年正式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9],并在1968年将其定义为:“研究一个给定景观区段中生物群落和其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因果关系的科学。这些关系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景观镶嵌体与组合),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具有等级结构”。欧洲的景观生态学不论从诞生的学科背景还是其完善过程和学科贡献,以及应用指向,都带有浓重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色彩。其关注的重点从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逐渐扩展到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在理论上强调景观的多功能性、综合整体性、景观与文化的协同,并提出了整体性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框架。北美的景观生态学是在欧洲影响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景观生态过程、数量化和模拟研究以及自然景观研究见长。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基本上引领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二者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着景观生态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10]。中国的景观生态学从介绍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研究工作开始。早期翻译欧洲景观生态学文章的有刘安国、林超、陈昌笃等,而李哈滨则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北美学派的景观生态学。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景观生态学》一书[11],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已基本被我国学界所接受。此后,我国景观生态学工作者相继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12]。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与动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13]。从整体上看,尽管我国的景观生态学发端于对欧洲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引进,但研究范式接近于北美地区,即的带有生态学方法论色彩。2.1基础研究与理论进展2.1.1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与近年来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相呼应,结合“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等科学命题[14,15],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从自然过程研究转向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综合研究,从无机过程研究转向无机—有机的综合研究,从单一要素研究转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宏观研究转向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研究强调人为因素在各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强调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强调地理过程在土地退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内容从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向动态拓展。理论研究从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与过程向机制研究深化,并从简单综合向系统综合与集成转变[16]。进而开展了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效应等地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过程和效应的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在陆地表层系统、环境系统、人地系统方面的理论建设更加系统化;通过要素综合、过程综合与区域综合,综合性不断得到加强;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多学科交叉研究,交叉性更加明显。在理论上,发展了综合的格局—过程、驱动力—过程—效应的研究[17]。从近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综合自然地理(D010106)项目看,与上述命题相关的研究2006年占63.0%,2007年占56.1%,2008年占67.9%,3年平均占61.5%,足见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基础研究地位和重视程度。2.1.2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研究重点结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联合核心项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新阶段的“全球土地计划(GLP)”取得进展。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可以归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与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LUCC及其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5个研究主题。据张镱锂等对土地利用文献的统计,我国在2002-2007年发表的论文占1978年以来文献总量的65.0%,2007年一年的论文数量达到796篇。这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从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该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项目资助数和经费额度均明显提高[16]。随着国际上将LUCC这一研究主题上升为“土地变化科学”的学科范畴[18],随着土地利用问题在国际科学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化,更加重视基础理论探讨[19]。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开,包括土地资源的伦理观问题、土地资源的系统理论问题、土地资源的过程理论问题、土地资源价值论问题、土地资源产权理论等诸多问题[20]。土地保护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是围绕土壤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的[21],作为土地退化及其防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仍旧属于土地保护学研究领域关注的主要对象。土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则主要是基于系统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的,主要包括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土地的生物栖息和承载功能、土地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功能、土地的环境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地生态的分异理论问题等[22]。土地利用与规划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理论等[19,23,24]。2.1.3自然区划上一世纪,以林超、罗开富、黄秉维、任美锷、侯学煜、赵松乔和席承藩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25-32],奠定了我国这一领域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郑度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33]是近年自然区划的代表性研究,在分析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果,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郑度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并通过区划模型,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34]。另一个基础性研究是“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樊杰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并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35]。自然区划已向带有自然区域划分性质的综合区划发展,在《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蔡运龙阐述了三大地带和七大地区及其内部的地理多样性,可视为综合区划性质的著作[36]。自然区划的趋势还表现为区划方案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影响决策显著等。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2007-2008年发表的自然区划及其相关研究文章约有696篇。2.1.4景观生态学近年来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景观生态”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2000年的3篇,增加到2007年的127篇;与此同时,以景观生态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也急剧增加,由2000年的86篇,增加到2007年的504篇。据傅伯杰等的检索统计,从1996到2007年,在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检索到的3164篇SCI论文中,有96篇来自中国,约占总数的3.03%,位列全球第七。景观生态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促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和发展。广度上,开始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人文因子的综合,以解析景观的复杂性;深度上,注重宏观格局与微观过程的耦合,深入的微观观测和实验为宏观格局表征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宏观格局的规划和管理反过来强化了微观研究的实践意义。并进一步加强了格局-过程和尺度效应研究[10]。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范式从平衡范式向远离平衡范式、线性范式向非线性范式、平稳范式向非平稳范式,以及简单性范式向复杂性范式转换,一些新的理论成为景观生态学继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撑。近年一些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在景观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分形理论、元胞自动机、自组织临界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等[8]。建立了空间分析法(如分形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基于相似性的尺度上推方法、基于局域动态模型的尺度上推方法、随机(模型)法的尺度推绎途径[37],正在试图将这些途径和转换方法构建成统一的尺度推绎理论框架。一些新的理论如空间自相关理论、空间非平稳理论和地统计理论等被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采样技术体系上。吕一河等则提出了一个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研究的基本框架[38]。2.2方法和技术进展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定量化研究和过程模拟以及建立模型仍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特别是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趋势。通过借鉴和集成其他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研究中的应用,定位试验、模拟实验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多源数据复合分析和信息挖掘,地理—生态过程模型的发展、有效性检验与验证等,促进了综合自然地理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并使之提高到新的水平。2.2.1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在实验数据采集方面,从监测、分析、模拟三个方面,加强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加强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应用物理实验,了解地表物质的物理结构及物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利用遥感对地观测系统和典型地理单元长期定位、半定位观测网络,加强典型地区地理要素、地理格局和过程的变化研究;利用室内外模拟实验,简化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加强不同要素作用方式和过程的识别研究[39]。在区域与全球尺度上,卫星遥感已成为自然地理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遥感数据在分辨率、高光谱方面更加多样化。并发展了利用夜间灯光影像为数据源,用来研究城市土地扩展和蔓延。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具有对时空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和发现新的信息,为综合自然地理和景观生态学的区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与全球准同步动态监测已成为现实,使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集成[17]。在微观尺度上,定位试验观测、实验模拟与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已经实现网络化体系;实验室数量、仪器设备、试验方法不断完善。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树轮、冰芯、湖芯、石笋等自然证据,过去300年全国和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集已经形成。过去2000年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2.2模型与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系统模型模拟技术也在不断强化过程中。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环境变化和LUCC模型。部分影响较大的模型包括:Ehrlich的“I=PAT”公式[40]、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建立的世界粮食与农业系统全球模型[41]、LMAGE2.0(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the Greenhouse Effect)模型[42]。特别是CLUE(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43,44]、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Automata,CA)[45]等以GIS技术为支撑进行空间格局模拟的模型得到广泛应用。包含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景观机制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的模拟中,特别是这类模型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对于景观形成和演变机制模拟的能力。目前基于智能体的个体模型成为景观生态学模拟的热点途径之一,已经应用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以及城市景观的形成演化上。空间显式斑块动态模型是另一类景观机制模型,常常用于格局和过程作用频繁、斑块周转率快的景观系统[8]。各种数学方法被用于地理评价和规划,如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遗传算法、多目标线性规划、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评价、聚类分析等。另外,分形原理、三维景观模型、Google Earth技术、DEM分析技术、生态足迹法、能值法等等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以定量的精确判断、抽象的数学模型及合理的趋势推导,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准确,推进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16]。目前正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的学科体系稳步发展[17]。2.3成果应用2.3.1土地科学的成果应用针对我国粮食安全、城市化占用耕地、土地退化等问题,近几年来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与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耕地、粮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的相互关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等。这些研究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贡献。2.3.2自然地域系统和格局、过程的成果应用在多年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区域单元作为资源与环境的整体来认识,针对我国水土资源短缺与生态退化等区域问题,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自然生产潜力、生态承载力,并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变化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自然地域系统研究也由初期的感性认识、单项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发展到近几年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46]。近年来,区划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制定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对策、灾害预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青藏高原、海岸地带、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敏感地域,开展了环境演变的综合研究。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等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自然地理学界开展了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利用、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土地退化过程及其逆转机制、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多界面过程的复杂耦合理论与模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2.3.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功能区划定、廊道设计以及整个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促进了自然保护理念的更新,自然保护正从物种保护向景观保护乃至流域保护方向转变。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格局—生态过程关系分析,以及空间模拟技术为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47];其模拟预测技术,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利用景观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理论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48,49]。2.3.4生态建设与生态评估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成果在我国的生态恢复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示范区建设,以工业污染防治与乡镇企业合理规划布局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示范区建设,生态城市、城郊型的示范区建设,农工贸一体化型的示范区建设,以矿区生态破坏恢复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示范区建设,土壤退化综合整治的示范区建设,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示范区建设。为配合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MA)的实施,我国启动了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项目,研究成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较多学者的努力,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多方面都有所进展,对国家的生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17]。2.3.5对重大工程、环境治理和决策的贡献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成果为大型工程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工程建设及运行中的各种可能灾害提供预防措施,为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以及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例如,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从选线、施工场地选址、施工时段安排等方面提出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的冲击。综合自然地理工作者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和建成后一直进行环境的监测、脆弱性和生态安全的评估以及环境效应的追踪研究。在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中都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贡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工作聚焦在生态与环境的研究与保护方面,主要研究了西部生态与环境的演化过程、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价及未来50年变化趋势预测等,为科学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规律,促进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50]。在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三农”问题,生态系统碳收支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7]。参考资料:许学工等: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地理学报.2009.64(9):1029-1033收起
  • 地理学有哪些专业
    地理复学主要分自然地理制学、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三种。更加细化的分支: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气候学、海洋地理学、地貌学、水文学、冰川学、土壤学、古地理学、海洋学、环境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展开
    地理复学主要分自然地理制学、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三种。更加细化的分支: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气候学、海洋地理学、地貌学、水文学、冰川学、土壤学、古地理学、海洋学、环境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时间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人种地理学其他: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方志学、地理数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地球空间信息学。收起
  • 求:植物营养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就业情况,待遇情况!!!
    专业前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类对土3264633564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有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日益重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展开
    专业前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类对土3264633564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有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日益重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资产和投资领域,乃至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均需要从产权管理、资本运作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与实施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突出特点是培养学生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又具有专业技术才能的行政管理人才。在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该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土地资源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的技术专长,以及利用计算机和GIS技术的专业特长。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所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 制:四年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毕业去向一般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地价评估、信息咨询、土地登记代理等机构和有关科研教学机构等。深造情况:本专业可以攻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收起
  •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哪个考研复试参考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硕士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参考书目 240俄语(外语系)《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一、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41日语(外语系)《みんなの日本语(大家的日……展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硕士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参考书目 240俄语(外语系)《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一、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41日语(外语系)《みんなの日本语(大家的日语)1,2 》第1版 株式会社 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建议与《大家的日语1、2学习辅导用书》和《大家的日语标准习题集》配套使用。242法语(外语系)《新大学法语1,2,3》 李志清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610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第五版),同济大学编611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地质出版社,1999612基础数学《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613有机化学(水环用)《有机化学》(第四版)汪小兰著,高教出版社,2005614法学综合(法理学、民法学)《法理学》(第三版)沈宗灵,北大出版社,2003;《民法》(第四版)魏振赢,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法理学与民法学各占50%)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雷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6中国工艺美术史《首饰设计基础》任进,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邹宁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版)田自秉,东方出版社,1985619管理学概论《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杨文士620普通化学《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621基础地学《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2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运动生理学》邓树勋 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 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00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三选一)《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7;《结晶学与矿物学》李胜荣,地质出版社,2009;《岩石学》乐昌硕,地质出版社802地球化学《地球化学》韩吟文,地质出版社2003803地史学《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地质出版社 1996804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朱志澄,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805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主编:田明中、程捷,地质出版社,2009806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论》曹凑贵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07科学史概论《科学技术史》,化工出版社808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陈述彭编,科学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电子工业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武汉大学出版社809矿产勘查学《矿产勘查学》李守义,地质出版社810矿产资源经济学《矿产经济与管理》李万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811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812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3岩土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土力学》陈仲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814工程力学《理论力学》(第四版)浙江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材料力学I》(第四版)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5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系统工程》汪元辉,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系统可靠性理论》程伍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16普通物理学《大学物理学》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共9本书)817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8工业矿物与岩石《工业矿物与岩石》(第二版)马鸿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819硅酸盐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硅酸盐物理化学),陆佩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820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王琴珠、杨增家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821数值分析《数值分析》(第四版)编者: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22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邹伯敏,机械工业出版社823环境微生物《微生物学》(第一版),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824水文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地质出版社,1995825综合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2005;《专门工程地质》张咸恭、李智毅等,地质出版社,1988826水处理工程与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27大气化学《大气化学》(第二版)王明星著,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828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第二版)姜在兴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于兴河 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沉积岩石学》(第四版),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829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陈昭年,地质出版社,2005 830油矿地质学《油矿地质学》吴元燕,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煤田地质学》杨起,韩德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831油层物理学《油层物理》秦积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832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厉以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政治经济学》第二版,逄锦聚等人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西方经济学占70% ,政治经济学占30%)833行政法学《行政法学》(第二版)罗豪才等,北大出版社 ,2006834环境法学《环境法学》(第一版)汪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3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36管理学《管理学》徐国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37行政管理学综合(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行政管理学占70%、公共政策学占30%)838首饰设计与首饰制作《首饰设计基础》任进,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邹宁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版)田自秉,东方出版社,1985839结晶学与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 李胜荣,地质出版社,2008840英美文学《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英国文学选读》王 蕾,天津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学选读》黄家修,武汉大学出版社841综合英语《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Keath Johns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 王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42地球物理计算方法《数值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王能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43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清,清华大学出版社844通信原理《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845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46测量平差《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测绘出版社,1996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47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刘黎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学》王秋兵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850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学院用)《材料科学概论》,许并社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850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学院用)《材料科学基础》,刘智恩,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851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52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谭浩强853 地下水科学概论《地下水科学概论》,周训等,地质出版社,2009854钻井工程《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陈庭根,管志川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钻井液工艺学》鄢捷年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855电子技术基础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华成英、童诗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5版)清华大学电子教研组编,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56土壤学《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徐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01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01现代科技概论《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收起
  • 【高分】请教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的一些问题
    我是这个专业研三的学生,今年就毕业了,现在就我知道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你说说吧,仅供3262353936参考吧,必经路是自己的,每个人情况和阅历都不一样。 问题一:根据我的认识,土地资源管理……展开
    我是这个专业研三的学生,今年就毕业了,现在就我知道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你说说吧,仅供3262353936参考吧,必经路是自己的,每个人情况和阅历都不一样。 问题一:根据我的认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土地及房产评估方向。主要课程有不动产估价,农用地评估等课程。这个方向也是我本科同学毕业后从事最多的方向。评估公司也经常会接一些规划的项目。主要课程是土地规划学。2、测量。测量学、地图学,航测等课程。如果是男孩子的话这个方向也是很好就业的,但是看到你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我也是O(∩_∩)O~),应该是个女孩子吧,这个方向很少会要女生,因为很累。3、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相关课程包括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后主要就是用软件画图,如果计算机好的话,还有可能从事软件二次开发。4、除此以外,一些房地产公司也会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做土地专员,比如做一些市场调查等。 我所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其实说实话这个专业的方向不是很宽广。就你不喜欢的课程来看,可能从事土地评估和进房地产公司比较适合。(本人认为土地评估很无聊,而且也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一直想进房地产公司,但大的地产公司招咱们专业比较少,有也是要好学校的,所以比较困难,纠结中……这是我的想法啊,并不一定适合你) 问题二:选一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及土地调查技术吧,如果有机会,也大概学一下工程概预算吧,其实学校里的课程都差不多,学了不用的话也就忘了,用的话学的是远远不够的,都是从头再来。 问题三:研究生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1月份,如果你要考就是在大四的1月份,头一年的10月份报名,有四个科目,必考的有英语和政治还有一门专业课,有的学校考数学,有的学校再加一门专业课。其中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一命题,数学由全国卷和学校自主命题的卷子,全国卷分为一、二、三、四这四种卷子,咱们专业通常是考四类卷,也有考其他类别的(这个你可以再仔细查相关资料),自命题的就是报考学校自己出题了,专业课是学校自己出题。 不用准备太早,如果想提前看,可以学习一下英语,因为咱们专业一般是管理类,英语分要求的比较高。每年的考研大纲会在七月或八月出来,所以其他科目可能会变动比较大。专业课在每个学校的大纲出来以后再针对性复习,有的学校给出参考用书,有的不给(以前都是这样,不知道你考的时候会不会变)研究生导师的选择每个学校不一样,有的是在报考的时候选好,有的是在复试后选择。我之前报考的时候就是只选择方向没有选导师,当时看好了一个导师,给她发电子邮件,可惜没理我。本人认为在初试时没有必要找老师,可以等复试前联系。(仅供参考) 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学校有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好像可以在网上搜到。 问题四:这个专业可以报的公务员职位非常少,有的话可能就是国土资源部或者是一些下属单位,但是真的是很少。事业单位招聘中一些地质所也有可能招。公务员招聘每年不一样,所以只能等招考目录下来才能知道有没有不限制专业的岗位。我没见过合适的,近几年公务员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少了。 悄悄说一句打击你的话,我认为这个专业前途不是很乐观,这是上了七年感悟出来的,不过不知道那些顶尖学校的怎么样,多少根个人性格有关吧,我身边也有很喜欢的。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祝你成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建于1987年,我校是国内最早成立土地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1999年、2002年先后获得“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硕士、博士授予权。200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现有全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在站博士后10余人,并聘有多名国外资深学者担任访问教授。现有在读研究生69人,其中有5位来自芬兰、韩国和老挝的留学生。也有国外大学老师到本专业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管理与公共政策、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整理与景观设计、房地产评估与投资、城市经济与区域战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本专业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现承担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支撑课题、“863”科研项目、“973”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合作课题和省部委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同时,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有合作和学术交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专业最大的办学特点是将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方法和管理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均有在研课题,并能与其开设的课程相依托。本专业设有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两个专业方向:(1)土地利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接受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不动产估价、计算机制图、遥感监测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技术操作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土地法学和政策科学方面的专业理念,掌握资料收集、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2)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接受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竞争力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投资与策划、房地产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和政策科学方面的专业理念,掌握资料收集、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管理、城市管理及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规划、投资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管理、城市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管理政策法规,能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城市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金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领域,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土地、粮食、住房是人类永恒的需求。未来20年又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土地问题、住房问题和城市管理问题将更为凸显。因而,土地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专业名称与代码: 土地资源管理110304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国土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能运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及管理问题,适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开发保护、信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测量、土地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及计算机技能; 3、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开发、管理和监测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能运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分析和解决土地科学中的问题; 5、熟悉与土地科学有关的法规政策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6、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主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学、国土资源遥感、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 主要专业实验:地籍测量、国土资源遥感、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规划设计、土地估价。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专业认识教学实习、教学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学制:本科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城市规划、管理学、经济学。收起
  • 事业单位地质环境监测站,土地资源管理岗位专业测试科目的内容是什么?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33038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展开
    土地资源管理学专业考试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专用)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33038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 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 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 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 7 个指标 土壤剖面 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 土壤 PH 植 土壤石灰质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 、水(降水)三个方面。 、温(热量)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 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6 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400mm 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800mm 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土壤剖面森林土(4 层):有机残落物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耕作土(3 层)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 PH 值、土壤石灰质土壤类型分布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温度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降水3土壤垂直地带性度地带性分布——海拔4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等方面。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配。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品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它们的划分依据是:土地类型根据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新: 一级三个 :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旧: 一级 8 个 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居明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优势度等。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原因:自然演替、认为演替性质:时间和空间的演替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过程: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土地资源质量: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4 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凋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 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5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1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2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3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比配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 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2. 典型调查分析3. 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 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 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 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 是光合潜力理论值; PT 是光温潜力上限值; PW 为光温水生产潜力 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机制法: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式中: Pt——光温潜力 Pf——光合潜力 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式中: T1 为最低温度; T2 为最高限温度; T3T4 最适温度范围三基点温度是指: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适宜温度、最低温度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分类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和指标组有: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组 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生产资料消耗指标组、成本费用及资产占有指标组、土地利用及其结构 指标组、社会经济条件指标组 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技术效果指标组、生产耗费效果指标组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 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 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 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 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 “开源”与“挖潜”并进 。 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 保护耕地的对策(简答)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土地利用阶段及其阶段特征: 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 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可承受原则。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2)开放的动态系统 (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 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 位上升;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 得占用的农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 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整理的任务 在农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 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 可供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的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 、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 、遗弃的土地 、荒芜工程地。土地复垦的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 调 工 程等) 、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 长 、草原建设。 江北美洲防护林等)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 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 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占用耕地的自我约束机制 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运作机制 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农用地结构调整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监督和制约管理用地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 – 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建立由土地供给引导和制约土地需求的机制 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 – 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进行土地动态监测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权制度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收起
  •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3335346164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 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3335346164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 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特点:(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 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 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 价。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和中科院自然资 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 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 天然草场评价。在后期的内蒙古与黑龙江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 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属定性的自然评价。(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范畴。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 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点: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我国近期发展:(1)土地评价研究: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详细化、精确化(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收起
  • 请知道动物医学专业考研科目的老大们进来一下,有事请教
    这些资料是我前段时间上网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本来也想考那的,可是还是放弃了。中农的考研方向:004动物医学院 75 不出售试题和参考书。联系人:赵世云,联系电话:62733466 090601基础兽……展开
    这些资料是我前段时间上网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本来也想考那的,可是还是放弃了。中农的考研方向:004动物医学院 75 不出售试题和参考书。联系人:赵世云,联系电话:62733466 090601基础兽医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22 化学④403动物生理生化01药理学与毒理学复试: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理 75%,毒理 25%) 02动物病理学复试:兽医病理学 03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复试:解剖组织胚胎学 090602预防兽医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22 化学④412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01畜禽传染病诊断复试:家畜传染病学 02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试:家畜传染病学 03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复试:兽医寄生虫学 04实验动物学复试:实验动物学 090603临床兽医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22 化学④403动物生理生化01兽医外科学与外科手术学复试:兽医外科学、外科手术学 02兽医内科学与内科诊断学复试:兽医内科学 03兽医产科学复试:兽医产科学 04中兽医学复试:中兽医学 090621兽医生物医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22 化学④412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01动物分子病原学复试:家畜传染病学 02比较医学复试:兽医病理学 03动物器官移植复试:兽医外科学、外科手术学 04兽医生物技术复试:家畜传染病学 090622兽医公共卫生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22 化学④412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01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复试: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02环境生态毒理复试:兽医药理与毒理学(药理 75%,毒理 25%) 03人畜共患病学复试:家畜传染病学 04动物行政法学中农的书:AD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320数学《高等数学》 农业出版社 张嘉林《线性代数》 高教出版社 同济大学《应用概率统计》 科学出版社 曾善玉321 高等数学(含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 高等数学 高教出版社 同济大学线性代数 高教出版社 同济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 高教出版社 浙江大学322 化学 《有机化学》 高教出版社 汪小兰《普通化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赵士铎《基础化学Ⅰ》 科学出版社 揭念芹324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肖前政治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蒋学模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放325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新闻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梓华326 基础英语 《大学英语》 IV、V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杨立民等《词汇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陆国强英语八级备考类教辅1-2册 自选327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袁方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杭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 方328 中外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周维权《西方园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郦芷若等329 中国通史(1840年以前) 《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帆《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传玺330 科学思想史《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吴国盛《科学技术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思孟 、宋子良331 经济法《综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姜明安民事诉讼法(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伟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魏振瀛333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401 植物生理生化(非植物学专业) 《植物生理学》 农业出版社 王忠《基础生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蔼光402 生物化学(非生化专业使用) 《基础生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蔼光 403 动物生理生化 《动物生物化学》 农业出版社)(三版) 周顺伍 《家畜生理学》 农业出版社(四版) 陈杰 404 生理学 《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姚泰 《动物生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秀萍 405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刘黎明等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资源调查 陈焕伟等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评价 朱德举 中国大地出版社土地利用规划 郝晋珉等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 张凤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张凤荣 北京大学出版社406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镜岩等 407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高教出版社 戴树桂408 数值分析 《数值分析简明教程》 高教出版社 王能超 409 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崇慧 《仪器分析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学范 410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淑贞主编411 程序设计(含数据结构) 《C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主编 412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陆承平 《动物免疫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杨汉春 415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上册)植物营养学(下册)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陆景陵主编胡霭棠主编416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418 经济法学(含商法) 《商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范健 《经济法》 杨紫烜419 地质学基础及地貌 《地质学基础》 农业出版社 华南农业大学《地貌学教程》 高教出版社 杨景春420 电路原理 《电路》(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关源421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C语言篇)》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严蔚敏、吴伟民编 《算法与数据结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乃孝 《数据结构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彭波 422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珊、陈红 423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玉昌,蔡晓明424 土壤学 土壤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黄昌勇主编425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永廷426专业综合(含文学、美学影视) 《文艺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经之《影视艺术导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张凤铸《电视节目制作技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李晋林427管理学综合 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王凤彬、李东编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成福、党秀云428 社会学原理 1、《社会学概论新修》(3)2、《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郑杭生特纳429 英语写作与翻译 《英语写作手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丁往道等《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培基等《汉英翻译教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 吕瑞昌等430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赵冬缓 齐顾波431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程贵铭 朱启臻432 工程力学(理力、材力) 《材料力学》(第三版)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鸿文 《理论力学》(第六版)(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哈工大 433 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童诗白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阎石《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数字部分)》(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康华光 434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 农业出版社 鲁纯阳 435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云飞 《食品工程原理》1985 天津轻工出版社 天津轻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 436 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2000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刘邻渭《食品化学》2002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阚健全 440 农业概论 《农业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翟虎渠441 园林综合设计 《园林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唐学山等《园林建筑》 中国林业出版社 卢仁 442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四版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442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袁贵仁443 遗传学(普通、分子遗传学) 《遗传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朱军主编 444 农药学 《农药学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韩熹莱 445 有机化学 《基础有机化学》 科技文献出版社 覃兆海 446 线形代数 《线形代数》 高教出版社 同济大学 447 水力学 《水力学》第三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持恭 448 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罗惕乾 449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概论 刘天齐 人民教育出版社451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程》(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龙驭球 452 土地管理学土地管理学 与作者联系 朱道林等地籍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林增杰土地法学 张军连等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土地经济学 周诚 商务印书馆普通微生物学(复试用书) 《微生物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04年第一版) 杨苏声《现代微生物遗传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 陈三凤 植物生理学(复试用书) 《植物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 武维华 分子生物学(复试用书) 《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阎隆飞等 语言学基础----(复试用书) 《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修订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戴炜栋《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英美文化概况--(复试用书)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朱永涛《欧洲文化入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佐良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