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吴刚
吴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Contact:vEmail:g.wu@seu.e.cnvPhone:+86-25-83794773Fax:+86-25-83793232vOffice: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SoutheastUniversityvAddress:2Sipailou,Nanjing,210096,China►Experience:v1976年8月出生;v1997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v1997年9月至2002年4月硕-博连读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v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在日本茨城大学作博士后研究;v2003年8月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并提早晋升为副教授;v2004年2月至4月作为科学技术振兴研究员在日本进行合作研究;v2008年4月破格晋升为教授;v2008年10月至12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v2008年12月担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v2009年3月晋升为博士生导师;v2009年11月起担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v2010年9月至10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美国高等教育学习培训;v2010年受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ResearchInterests:主要方向有:v新型FRP制品及其基本性能与创新应用研究;v既有工程结构全寿命管养与性能提升研究;v新型损伤可控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v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在以上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纵向课题多项;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已发表(含录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8篇(含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SCE论文15篇)、EI收录89篇(含《土木工程学报》论文21篇),主编行业标准1部,副主编国家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4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成果获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和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Awards:v科技奖励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2011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2001年度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v入选的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排名2);2011年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排名2);2008年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计划;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度获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5年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v主要教学奖励2012年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获2007年度“全国先进班集体”;主讲课程《建筑结构设计》为国家精品课程;参与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途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v主要荣誉2013年获第八届“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全省每2年10人);2012年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全省每2年10人)。►Courses:v建筑结构设计本科生课程v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生课程►Programs:v主持的纵向项目:(1)玄武岩拉丝原料控制技术与熔炉优化升级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2011BAB03B09),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01-2013.12。(2)FRP及其增强结构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性能与控制(2012CB026200),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012.01-2016.08。(3)城市建筑地震破坏的控制原理与方法(2007CB714200),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007.07-2011.08。(4)损伤可控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方法研究(511780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1-2015.12。(5)地震作用下钢-连续纤维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柱动力特性及设计方法研究(51078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01-2013.12。(6)具有稳定二次刚度的钢-连续纤维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抗震结构及其设计理论研究(50608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01-2009.12。(7)地震作用下FRP增强混凝土柱的动力响应与设计理论研究(BK2012023),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12.07-2015.07。(8)基于可修复性的损伤可控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方法(2012DFG20510),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12.05-2015.04。(9)西部公路桥梁水下结构加固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318816980),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01-2013.12。(10)应用FRP提升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基础研究(113029A),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01-2016.12。(11)既有铁路桥梁的抗震加固研究(12201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2010.1-2012.12。(12)反复荷载作用下钢-连续纤维复合筋与砼界面力学特性研究(BK200928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07-2011.12。(13)新型高效混凝土梁抗弯加固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BK200655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07-2007.12。(14)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下复合功能材料研究(2005-G-155),青海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5.10-2007.12。(15)m,日本IbarakiUniversity国际合作项目,2005.01-2007.12。(16)PPP-BOTDA光纤传感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日本NeubrexCo.,Ltd.国际合作项目,2007.03-2008.04。(17)新型混杂FRP-混凝土组合梁基本性能研究,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6.06-2008.06。(18)FRP新材料及新结构的研究(6805001010),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2005.01-2007.06。(19)网格状纤维复合材料抗震加固桥梁结构,南京市建委科研项目,2004.07-2005.12。学术兼职:(1)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5)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副主任委员;(6)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玄武岩纤维分会副理事长;(7)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8)国际建设工程FRP学会会员;(9)全国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10)江苏省住建厅住宅产业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1)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2)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13)《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1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专题评估专家组成员(15)ISISS2005等多个国内外会议秘书长或执行主席;(16)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ASCE、Composites:PartB、EngineeringStructures、《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杂志审稿人。主编和参编标准:(1)行业标准《预应力高强钢丝绳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325-2014),主编(排名1/26);(2)国家标准《结构加固修复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GB/T26745-2011),副主编(排名2/10);(3)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1部分:玄武岩短切纤维》JT/T776.1-2010,参编(排名5/13);(4)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2部分:玄武岩纤维单向布》JT/T776.2-2010,参编(排名7/16);(5)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3部分: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JT/T776.3-2010,参编(排名6/15);(6)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4部分:玄武岩纤维复合筋》JT/T776.4-2010,参编(排名5/13)。中国和国际专利:v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预应力钢丝绳抗弯加固混凝土结构及其加固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12294.5,排名1/6;(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网格筋加固水下结构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80051.9,排名2/6;(3)快捷房屋抗震加固方法及装置,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245607.8,排名2/2;(4)一种FRP-橡胶-钢复合管混凝土结构,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282512.3,排名2/5;(5)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的分布式高精度自监测FRP筋/索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26538.9,排名3/4;(6)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的分布式高精度自监测FRP筋/索的规模化制备工艺,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27179.9,排名3/4;(7)基于光纤传感的分布式高精度自监测FRP筋/索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026540.6,排名3/4;(8)一种应用FRP索加固结构件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83626.X,排名5/6;(9)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混凝土复合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37891.3,排名6/6;(10)一种提高碳纤维布张拉性能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87492.8,排名6/6;v公开中的国家发明专利(1)一种复合材料网架连接节点及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305835.3,公开号:CN103397702A,排名1/1;(2)一种复合材料烟囱连接节点及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307106.1,公开号:CN103423756A,排名1/4;(3)FRP型材刺板胶结复合连接接头及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028418.9,公开号:CN103061415A,排名1/4;(4)FRP型材连接节点及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028304.4,公开号:CN103104067A,排名1/1;(5)一种用于拉索模型振动试验的装置,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159890.6,公开号:CN103245473A,排名1/2;(6)一种FRP筋恒温应力腐蚀试验装置及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159929.4,公开号:CN103376222A,排名1/1;(7)一种桥梁伸缩缝区灌缝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316298.2,公开号:CN103570285A,排名2/5;(8)一种用于结构加固的平面网格筋、模具及制作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107956.7,公开号:CN103216041A,排名4/6;(9)长标距光纤光栅冲刷传感器及其制作、安装布设方法和由其构成的冲刷监测系统,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352894.7,公开号:CN102445160A,排名4/4;(10)格构式框架结构初步设计的简化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073145.5,公开号:CN102587492A,排名5/9。v申请的国际发明专利(1)edFRPElements(一种预应力FRP筋加固的混凝土结构件),美国申请号:US13/810,594,排名2/5;(2)Structure(一体化制备多边栅格蜂窝空芯与实芯功能板的模具与方法),美国申请号:US13/406,441,排名3/5;v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1)一种复合材料网架连接节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435512.1,排名1/1;(2)一种复合材料烟囱连接节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433431.8,排名1/3;(3)FRP型材刺板胶结复合连接接头,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043952.2,排名1/4;(4)FRP型材连接节点,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040957.X,排名1/1;(5)角钢结构格构式构架的快速修复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220082398.4,排名1/9;(6)一种用于拉索模型振动试验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234529.0,排名1/2;(7)一种FRP筋恒温应力腐蚀试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233362.6,排名1/1;(8)一种连续纤维-钢丝复合板,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920044112.1,排名3/5;(9)一种FRP筋张拉锚固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020262751.8,排名2/4;(10)一种预应力FRP筋加固的混凝土结构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020261312.5,排名2/5;(11)快捷房屋抗震加固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020283557.8,排名2/2;(12)一种FRP-橡胶-钢复合管混凝土结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020530459.X,排名2/5;(13)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220551839.0,排名2/5;(14)一种空心纤维-钢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201120387804.3,排名2/6;(15)一种用于结构加固的平面网格筋及模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20149716.9,4/6;(16)长标距光纤光栅冲刷传感器及其冲刷监测系统,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120441517.6,排名4/4。►RepresentativePublications(近几年部分代表性论文):(1)WuG,XingZhao,JianZhou,ZSWu*,essedSteelWire-BFRPCompositePlateusingaHybridAnchorageSystem.ASCEJournalofCompositesMaterials.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2)ZhanY,WuG*,andYangLS.SteelColumnRepairedwithPultrudedGFRPProfiles.ASCEJournalofperformanceofconstructedfacilities.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3)WuG*,WangX,WuZS,DongZQ,ZhangGC.environments.JournalofCompositesMaterials.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4)ZhangP,WuG*,ZhuH,MengSP,WuZS.Mmechanicalperformanceofthewet-bondinterfacebetweenFRPplatesandcast-in-placeconcrete.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待正式刊出.(SCI、EI期(5)ZhuH,WuG*,ZhangL,WuZS.engthenedwithNear-Surface-MountedHigh-TgBFRPbars.CompositesPartB:Engineering,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6)WuG*,ShiJW,JingWJ,WuZS.ewPrestressedCarbon-BasaltHybridFiberSheets.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DOI:10.1061/(ASCE)CC.1943-5614.0000452.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7)WuG*,DongZQ,WuZS,ZhangLW.theningforRCBeamswithNSM-CFRPBars.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DOI:10.1061/(ASCE)C.1943-5614.0000451.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8)JiangC,WuGandWuYF*.PlasticHingeLengthofFRPConfinedSquareRCColumns.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9)WangHT,WuG*,andWuZS.tivenessofCrackedSteelPlates.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DOI:10.1061/(ASCE)CC.1943-5614.0000422,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10)ShiJW,ZhuH,WuG,WuZS*.TensilebehaviorofFRPandhybridFRPsheetsinfreeze-thawcyclingenvironments.CompositesPartB:Engineering.待正式刊出.(SCI、EI期刊)(11)SunZY,WuG*,WuZS,ZhangJ.einforcedbySteel-FRPCompositeBars.ASCEJournalofBridgeEngineering,19(2):220-234,2014.(SCI、EI)(12)DingLN,WuG*,YangSY,WuZS.tFRPCompositeswithNSMandConfinementsystem.JournalofEarthquake&Tsunami,7(2):1-20,2013.(SCI)(13)WuG*,ZengYH,WuZS,FengWQ.trengthenedwithSteel-WireContinuousBasaltFiberCompositePlates,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17(2):208-216,2013.(SCI、EI)(14)WangX,WuZS*,WuG,ZhuH,ZenFX.EnhancementofbasaltFRPbyhybridizationforlong-spancable-stayedbridge.Composites:PartB,44(1):184-192,2013.(SCI、EI)(15)SunZY,YangY,QinWH,RenST,WuG*.msreinforcedbysteel-FRPcompositebars.JournalofReinforcedPlasticsandComposites,31(24):1737-1745,2012.(SCI、EI)(16)WuG*,WangHT,WuZS,LiuHY,RenY.sStrengthenedwithDifferentFiber-ReinforcedCompositePlates.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16(2):127-137,2012.(SCI、EI)(17)GuDS,WuYF*,WuG,WuZS.ecolumns.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7(1):223-233,2012.(SCI、EI)(18)SunZY,WuG*,WuZS,LuoYB.acemountedsteel-FRP(fiberreinforcedpolymer)compositebars.JournalofReinforcedPlasticsandComposites,38(18):1529-1537,2011.(SCI、EI)(19)SunZY,WuG*,WuZS,etal.l-FRPCompositeBar.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15(5),696-706,2011.(SCI、EI杂志)(20)WuG*,WuZS,LuoYB,SunZY,HuXQ.Mechanicalpropertiesofsteel-s.ASCEJournalofMaterialsinCivilEngineering,22(10):1056-1066,2010.(SCI、EI)(21)FahmyMFM,WuZS*,WuG,SunZY.Post-ompositebars.EngineeringStructures,32(9):2969-2983,2010.(SCI、EI)(22)GuDS,WuG*,WuZS,WuYF.rcularconcretecolumnsundersimulatedseismicload.ASCEJournalofCompositesforConstruction,14(5):531-540,2010.(SCI、EI)(23)FahmyMFM*,WuZS,WuG.Post-etrofittedwithFRPcomposites.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4(6):980-998,2010.(SCI、EI)(2014年5月21日更新)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舒赣平
舒赣平,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现任东南大学钢结构研究设计发展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吕令毅
吕令毅,男,1963年生。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博士毕业。1998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导、建筑工程系副系主任、教育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孟少平
孟少平,男,1960.10生博士,教授,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与桥梁工程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5年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曹双寅
曹双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2月出生,1983年7月同济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9月在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评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冯健
冯健,63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郭正兴
郭正兴,男,1956年8月生,江苏省启东市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吕志涛
吕志涛,1937年11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授会主席。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
-
东南大学IC学院硕士导师介绍汇总
硕士 硕士导师 学院硕士东南大学集成电路(IC)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组建成立,依托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的雄厚教
-
现任职务:*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IC学院无锡分院院长个人简历:1984:南京工学院半导体器件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