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864年
  • 招生简章:共9份简章
  • 院校类型:综合类
  • 所在地区:山东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导师介绍:陈治国

陈治国,男,1977年8月生,河南灵宝市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山东省哲学学会理事,《中国诠释学》编委教育经历1995.9-1999.6山东大学哲学学士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导师介绍:黄启祥

    黄启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2003年来山东大学哲学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美国哲学、欧洲近代早期哲学(特别是十七世纪)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导师介绍:李章印

    李章印,男,1965年1月生,山东莘县人。1989年1月--2002年7月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2002年8月起任教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刘明利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刘明利男,生于1965年2月。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背景1986年吉林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吉林大学硕士毕业研究领域行政法、立法学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李卫华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李卫华女,山东菏泽人,汉族,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教育背景1987年——1990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李洪武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李洪武男,1962年9月6日出生,山东寿光人。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东文翰律师事务所主任。教育背景1984年7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2000年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李长勇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李长勇男,山东省淄博市人,1976年10月生。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背景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获经济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黄士元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黄士元男,山东省滕州市人,1977年4月出生。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背景1995年—1999年,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教育学学士1999年—200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方向)2004年—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方向)2011年3月—2012年6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刑法学。荣誉奖励2006年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2007年北京大学“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奖学金”专著:《刑事再审制度的价值与构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论文:1.《程序是否需要“法定”——对程序法定原则的反思性评论》: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2.《我国“印证证明模式”对商业贿赂犯罪惩治的影响》: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3.《以程序性制裁弥补实体性制裁之不足》: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4.《中德刑事再审制度之比较》,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5.《检察机关代表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正当性研究——以侵害国家或者公共利益犯罪为范例的考察》,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6期。(第二作者)6.《论侦查的诉讼特性》,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第二作者)7.《刑事诉讼法研究综述》:载《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8.《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及其改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9.《刑事再审制度的价值模式》,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4卷。10.《学者之梦》: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11.《品格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2.《刑事缺席审判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8卷。13.《自由心证下的法官责任——心证“自由”的保障及其扭曲》,载《证据学论坛》第13卷。14.《刑事再审事由中的“新证据”.“证据虚假”和“证据不足”》,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6期。15.《我国刑事法律审的缺失与重建》,载《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16.《陪审团制度研究》:载《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第3卷第1集。17.《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社学学解读》,载《广东法学》2008年第2期。18.《程序分离——走向科学.精密的刑事审判制度》,载《福建法学》2007年第4期。19.《刑辩效果提升的根本路径:律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鉴定制度改革》,载《浙江律师》2007年第2期。20.《论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载《律师与法制》2001年第8期。21.《从中国问题出发》: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29日。22.《创新二种制度应对贪官携款外逃》:载《检察日报》2005年7月5日。23.《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载《学术前沿》2006年第1期。24.《诱惑侦查理论初探》,载《德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25.《“零口供”和沉默权》,载《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26.《刑事诉讼价值之再思考》,载《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7.《审判独立的价值》:载刘法合主编:《审判独立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28.田文昌.陈瑞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参与撰写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部分。29.《传闻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30.《证人作证的实现方式——兼与胡夏冰先生商榷》,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1辑。(第二作者)31.《刑讯逼供的根源与对策分析》,载《湖湘论坛》2001年第6期。(第二作者)32.《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二作者)代表性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刑事错案的现状、成因、纠正和预防研究》,主持人2.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我国刑事错案纠正机制研究》,主持人3.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与被害人关系研究》,第二负责人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犯罪构成体系的诉讼法学研究》,第三负责人电子邮箱:huangsy@s.e.cn*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胡常龙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胡常龙男,山东省即墨市人,1969年生,汉族,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教育背景1987——1991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本科19

  • 山东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葛明珍

    山东大学法学 大学法学大学

    葛明珍男,1972年生,山东莱西人。法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背景199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