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杨效宏职称:教授导师情况:硕士生导师行政职务:广告学系系主任、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学位: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文化营销与视觉文化传播
-
姓名:蒋荣昌职称:教授导师情况:教授,硕导 个人简介:蒋荣昌,男,生于1963年7月,重庆市璧山县人。现任教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告系
-
姓名:李苓职称:教授导师情况:硕士生导师院聘博导行政职务:传播系系主任 传真:(028)66810880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理论、编辑出版学
-
姓名:吴建职称:教授导师情况:硕士生导师行政职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 E-mail:541639@163.com电话:8541449
-
姓名:黎风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博士生导师 E-mail:Lifeng572@yahoo.com.cn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学、
-
姓名:曹峻冰职称:教授导师情况:硕士生导师行政职务:广播电影电视系系主任 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影视传播个人简介:曹峻冰(笔名:峻冰),1
-
姓名:欧阳宏生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博士生导师行政职务: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E-mail:ouyanng1123@163.com
-
姓名:谭伟职称:教授导师情况:博士生导师 学位:博士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及宗教学、俗文化的教学及研究工
-
姓名:李祥林职称:教授导师情况: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戏剧研究、性别批评、艺术人类学个人简介:李祥林,男,1957年生于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生导师,治学兴趣涉及戏剧学、民俗学、性别批评、文艺美学、文化人类学。尤其是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率先从学科角度倡导“戏曲性别文化研究”,在当今国内学术界较有影响,被称为“戏曲研究的开拓创新”,认为无论从描述、分析层面还是从价值层面看,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戏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出版学术著作数部,在海内外发表逾百篇论文,有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美学》、《舞台艺术》、《戏剧、戏曲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以及《新华文摘》、《中华戏曲》、《中国文化报》、《文汇报》等转载。作为专家组成员,多年来参与政府主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策划、调研、评审、讲座、辅导等,得到各方面肯定。曾任第十一届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第十届成都市委委员,相继获得“四川省科技创新能手”(2000)、“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2008)称号。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成果情况:个人学术著作:《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元曲索隐》(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顾恺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齐白石画语录图释》(杭州:西冷印社,1999)参与编、撰、译书籍若干:《中国美学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本人撰写“美”、“善”、“真”、“浓与淡”等大、中、小词条30多个,约3万字)《诸子百家·现代版》(成都:巴蜀书社,1999;其中《老子》、《论语》之释文10多万字,由本人撰写)《川剧艺术引论》(成都:巴蜀书社,2000;该书系“八五”中华社科基金课题,本人撰写第三章,约5万字)《数学教学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本人翻译第三章,3万字)《四川灯戏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副主编)《四川傩戏志》(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编委、编辑部副主任,统稿及撰稿)《成都文化文博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执行主编,负责体例设计、全书统稿,撰稿)学术论文举例:A类——《“阴阳”词序的文化辨析》(《民族艺术》2002年2期)《〈归藏〉及其性别文化解读》(《民族艺术》2007年2期)《太极思维·性别底蕴·文化原型》(《民族艺术》2006年3期)《从性别视角看儒家文化的二重性》(《民族艺术》2004年2期)《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东方丛刊》2003年3期)《性别理论·学术研究·当代批评》(《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1期)《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民族艺术》1997年4期)《“伯禹腹鲧”:孤雌生殖神话的换位阐释》(《东方丛刊》1999年4期)《哪吒神话与莲花母题》(《民族艺术》2008年1期)《精卫原型与中国戏曲》(《戏剧艺术》1999年4期)《岷江上游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及思考》(《四川戏剧》2003年3期)《羌族戏剧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保护》(收入冯骥才主编《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从人类学视角再识杜甫夔州诗中“土风”》(《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2期)《亡灵奠祭中的生命祈盼:“烧纸钱”民俗别解》(《民族艺术》2005年2期)《生命复活与女性崇拜:一个文学母题的跨文化解读》(《东方丛刊》2002年4期)《从地域和民俗的双重变奏中看文化心理的戏剧呈现》(《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4期)《“雄化女性”、文化身份及其他:兼谈木兰故事的东西方演绎》(《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年4期)B类——《跨学科视域中的戏曲性别文化研究》(《中国戏剧》2008年5期)《老子学说与本土戏剧》(《戏曲艺术》2004年1期)《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戏剧》2007年3期)《中国戏曲的女权文化解读》(《民族艺术》1999年1—4期,全年连载)《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5期)《女娲神话と华夏戏曲》(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第20辑[日文版],2004年8月,风媒社)《样板戏·权力话语·女性形象》(《艺术广角》1998年5期)《中国戏曲·性别复调·文本分析》(《上海艺术家》2001年6期)《论戏剧审美接受》(《地方戏艺术》1993年3期)《信息论与戏剧艺术》(《戏剧艺术》1995年1期)《戏曲艺术与大众传播》(《艺术百家》1995年2期)《论戏剧改编中的“误读”》(《艺术百家》1994年4期)《二元生存状态中的当代戏剧》(《戏剧文学》2003年4期)《亟待重视的戏曲边缘化问题》(《广东艺术》2002年1期)《当下境遇中戏曲评论角色审视》(《中国戏剧》2000年5期)《百年反思:世纪末戏曲的世纪初情结》(《艺术广角》2000年5期)《缺席和在场:先锋话题中的当代戏曲》(《戏曲研究》第5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精英独白”与“大众对话”:90年代川剧的审美选择和话语特征》(《中国戏剧》1999年5期)《从符码化舞台时空看川剧的审美特色》(《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期)C类——《写形·传神·体道: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论述要》(《学术论坛》1997年2期)《“神似”语源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试析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美学观》(《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6期)《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美学内蕴读解》(《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3期)《论“离形得似”说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5期)《画骨·传神·写真:杜甫的绘画美学形神观》(《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4期)《论杜甫的书法美学思想》(《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3期)《论唐代诗歌美学中的贵淡取向》(《殷都学刊》1996年2期)《“简”:传统画学的审美取向和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审美文化丛刊》创刊号,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说管窥》(《学术界》1989年1期)《真理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前吗:对蔡仪先生美论中一个观点的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2期)《马克思为何提及“美的规律”:对国内〈手稿〉美学研究的一点反思》(《探索与争鸣》1993年2期)《全球化·少数民族·中华美学》(《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性别、民族、中国文艺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2期)获奖情况:相继获得过四川省文艺评论奖一、二等奖,田汉戏剧奖二等奖,中国文艺评论奖三等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一等奖,以及国家文化部文化新闻奖、四川省政府政务调研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等。人才培养: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化·文学篇》、《戏剧审美心理》、《中国民俗学》、《文学人类学专题研究》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