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经济学专业孙久文教授:1、博士生导师简介孙久文,男,1956年12月生,经济学博士,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兼任北京市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叶剑平---博士生导师基本资料1961年7月出生于福建沙县,1984年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1990、2002分别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
-
社会保障专业董克用博导一、导师简介1953年出生于北京市。1977-1982北京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1982-1985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
(一)区域经济学专业孙久文教授:1、博士生导师简介孙久文,男,1956年12月生,经济学博士,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授。兼任北京市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导师介绍
社会学郑杭生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曾留学英国,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研究。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获得的主要表彰/奖励:《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北京市一等、国家二等(2001);因洪大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指导教师奖(2001);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中国特色社会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获北京市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1987年11月);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1992年2月《社会学概论新编》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2年10月《社会学概论新编》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4年11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6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民主集中制》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1994年度优秀文章一等奖;该文还同时获1994年度北京市属主要报刊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1995年7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5年10月《社会学概论新修》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996年8月《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展望》一文获“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历史使命全国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1996年10月《人权史话》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12月《分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一文获“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选证书;1997年5月“社会学转型理论的教学与应用”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5月《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获“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1998年12月10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年12月1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9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11月《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北京市一等、国家二等;《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的课题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的课题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与王万俊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二、教授课程:理论社会学前沿三、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社区研究、分析哲学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主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4年-2007年)主持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主持“七、五”重点课题“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主持“八、五”重点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主持“八、五”增补重点课题“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主持“九·五”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主持“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选题《社会学概论新修》主持“九、五”重大课题“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现状、变迁及发展趋势”主持“十·五”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2000)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主持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普查”(2002)15、2001年5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课题(01ASH002)“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主持“十五”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200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大项目批准号(02JAZD84003)“北方农村80年的社会变迁”五、主要科研成果:著作:《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上):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下):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论文:《坚持和发展共同理想的几个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看新型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当代中国理论社会学面临的创新任务——一种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视野》,《社会科学战线》2007.1《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6.10《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及其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社会》2006.2《社会三大部门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学:现状,前景,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5月6日《社会学学科制度建设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进展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第3期《警惕“类发展困境”的苗头—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第3期《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江苏社会科学》2001.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1.5《主观能动性.主观偏见.“价值无涉”》,《中国社会科学》1989第3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社会学研究》1986第1期 社会学潘绥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潘绥铭教授(1995年起),社会学学科的责任教授(2002年起),从1981年开始从事性研究,1985年开始讲授《性社会学》课程至今。在性研究、社会性别研究与预防艾滋病等领域中担任国家级、省部级的咨询专家与学术顾问。二、教授课程:性的历史、性社会学、社会性别的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三、主要研究方向:性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已经完成2项国家级、2项教育部的重点课题,2项超过100万元的国际合作课题;仍然进行中的有3项国际合作的长期课题。五、主要科研成果:专著12本;主编8本,翻译3本;国际发表的英文论文22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2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 社会学夏建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8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9年在该校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休斯敦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欧盟委员会(比利时)等大学和机构进行学术研究、讲学、学术会议;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和美中学术交流学者。1999年评为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北京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专家顾问、北京市青年研究会理事、《国际社会学》杂志编委。二、教授课程:硕士生:社区研究;博士生: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三、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社会发展的诸种现象与问题,诸如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贫困、全球化与城市发展等;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区建设等。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曾经主持的项目: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有关就业的社会政策”;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弱势群体和反贫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权力结构研究”;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研究”;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北京市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调查与评估”;民政部委托项目:“规范城市低保程序研究”。主持的在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建设和谐社区中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五、主要科研成果:《应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社区工作》《社区概论》《中国の社会》“中日家庭伦理之比较研究”“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中国人の金钱(收入)观念の变迁と收入·消费构造”“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观点”“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区概念’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国外社会学界关于城市社区权力的研究”“现代中国の都市におけるコミユニテ–––––管理组织の历史,构造および机能”“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变革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模式”“APriorityforanASEMSocialPolicyAgenda”“欧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与启示”“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我国城市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社会学研究”“美国城市的社区组织”“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一个街道社区的个案研究”“从制度设计上促进福利接受者再就业” 社会学刘少杰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杰教授1953年1月7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1986年6月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3年6月吉林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于吉林大学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起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科研与教学工作,2005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二、研究领域:1、当代中国社会的制度结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变迁2、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的新流派与新趋势3、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三、主要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与重建四、开设课程:硕士生和博士生1、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研究博士生指导课2、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研究五、主要著作:《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实践理解论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批判与重建——马尔库塞》,台湾唐山出版社,1994年《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国外社会学理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要论文:1、《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社会学研究》2003/62、《社会学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的矛盾》,《社会学研究》2002/23、《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社会学研究》2000/24、《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学研究》1999/45、《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建构和谐社会的难题》,《新华文摘》(全文),2005/146、《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2期7、《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思维》,《新华文摘》(全文),2007/2期8、《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江海学刊》2007/1期9、《社会矛盾的制度协调》,《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3期10、《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衰与重建》,《新华文摘》2006/20期六、社会兼职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七、联系方式:010-62511142(O) 社会学李路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李路路,1954年生于北京。社会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至今。1990年任社会学系副教授,1997年任社会学系教授。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现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专著《再生产的延续:转型期中国城镇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2007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与企业成功》,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合著,第一作者)《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教授课程:本科生:社会现代化(发展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式博士研究生:组织分析三、主要研究方向:1、社会分层,主要内容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2、组织研究,“单位制度”,转型时期组织制度的变迁。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1、“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变化研究”,教育部2006年重大攻关项目3、“组织社会学理论的进展与中国实践”,教育部2005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五、主要科研成果:著作:《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会的单位组织:权力、资源与交换》(李路路李汉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王奋宇李路路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郑杭生、李路路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主要论文“社会结构变迁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北京:《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209-214页。“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北京:《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93-104页。“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34-146页。“向市场过渡过程中的私营企业主“,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85-102页。“论社会分层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1-109页。“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李路路,李汉林)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44-63页。“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李路路,李汉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90-105页。“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李汉林,李路路)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1-17页。“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李路路,李汉林)载: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第101-1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我国工作组织转换与制度变迁”,北京:《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第35-40页。“论‘单位’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3-32页。“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05-118页。“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控制:由sars引发的思考”,北京:《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53-56页。“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42-51页。“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刘精明,李路路),《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北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二期第37-60页。“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郝大海,李路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二期第110-125页。六、联系方式:010-62511145e-mail;lilulu@ruc.e.cn 社会学郭星华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郭星华,男,湖南湘潭人,1957年出生,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社会控制、研究方法、社会失范、农村纠纷、流动人口等。二、教授课程:《社会学概论》、《犯罪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法社会学》三、主持的科研课题经济快速发展与犯罪变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997)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子研究项目(2000)中国城市居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2001)中国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2002)当代中国边缘群体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研究项目(2002)法律援助的实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4)北京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7)四、主要科研成果:著作类:1、独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2月版《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合著《问卷调查技术与实例》,合著者:谭国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社会运行导论》(第18、19、20、21、22、23、24章),合著者:郑杭生、李强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第7、8、9章),合著者:郑杭生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应用社会学》(李强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6-1997》(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六、十八章,第十七章第四节《应用社会学》(第二版,李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章: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郑杭生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城市居民的社会心态《社会与法律——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郭星华、陆益龙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译著类:《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主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诉讼的话语》(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论文类:《试论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6期《模糊社会分层之探讨》,《未定稿》,1989年第9期《城市容纳费的正负功能》,《光明日报》,1994年11月17日《社会激励的效益分析》,《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报》,2000年7月8日第3版《也谈价值中立》,《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北京国企职工心态调查》,《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社群隔离与测量》,《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变迁》,《学术界》,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1期转载《体制与观念:国企改革的双重阻力》,《北京工人》,2000年第11期《北京国企职工心态调查》,《北京工人》,2000年第12期《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人大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城市居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秩序情结”与社会转型》,《学海》2001年第1期《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法制与法治》,《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0日B3版。《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从“总理帮民工追讨工资”引起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1期《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繁峙矿难》,《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从规范的嬗变看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9期《构建和谐的中国农村社会》,《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2期,《社会学复印资料》2005年第4期转载《社会资源与犯罪》,《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乡绅”对城市的启发》,《社区》2004年第12期《健全公共安全反应应急机制势在必行》,《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耕耘结硕果桃李舞东风》,《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北京十六所高校大学生心态调查》(与王彦斌合著),《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4期《社会运行激励机制初探》(与郑杭生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社会运行控制机制初探》(与郑杭生合著),《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年增刊《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郑杭生合著),《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试论社会运行机制》(与郑杭生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试论社会控制的度》(与郑杭生合著),《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荀子社会治乱思想探析》(与郑杭生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与郑杭生合著),《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研究》(与郑杭生合著),《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郑杭生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互动与冲突》(与王平合著),《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与韩恒合著),《学海》2003年第1期《闲暇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与胡文嵩合著),《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当代中国互构中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与刘正强合著),《探索与争鸣》2007第6期 社会学洪大用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洪大用,安徽东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工作经历:1993年--199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助教;1994年--200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2000年--200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间,2000年--2003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2003年--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分党委书记;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兼职:国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社会》杂志编委。主要获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第三负责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荣誉称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200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05年)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2007年)二、教授课程:《社会学概论》、《应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中国社会问题》三、主要研究方向:1)环境社会学:主要研究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环境问题、环境意识、民间环保组织、环境纠纷、环境政策、环境公平等。2)社会政策:主要研究中国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弱势人群的社会服务、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等。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3年-2006年)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现状、特点及其培育机制研究(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课题,2002年—2006年)民间环保力量成长机制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年-2004年)组织创新与环境保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9-2001)当前中国城市反贫困工作中的组织创新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2004年)北京市的失业人群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6-1998)五、主要科研成果:《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社会学于显洋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社会学)博士。黑龙江省密山人。1980-1984年在黑龙江大学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1986年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于1995-199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进修学习;1999年及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6月和2005年10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做研究访问。1986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工作,1994年副教授,200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课优秀授课教师。二、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1.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研究2.不同类型企业组织的比较研究3.中国特许经营发展状况调查4.中国特许经营品牌调查5.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6.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社区概论》7.北京市从单位到社区的功能替代问题研究8.北京市海淀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三、开设课程:硕士生:1、组织诊断与创新(或者:组织研究)2、城市社区研究博士生:组织理论与发展四、社会兼职:中国社会学学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特许经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餐饮委员会委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优秀特许品牌评审委员会评委。五、主要著作:1、《组织社会学》2、《企业形象制胜》3、《工商企业管理基础》4、《组织行为学》5、《社区概论》6、《公共关系学原理》7、《社会学概论》8、《社会组织管理》9、《应用社会学》10、《特许加盟成功之路》主要论文1、《特许经营市场潜在投资者状况调查》;2、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代化进程》;3、《特许经营:管理是最大难点》;4、《特许经营新模式思考》;5、《单位意识现象的社会学分析》;6、《影响社会观念与社会行为的因素之研究》7、《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发展》8、《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条件与机制》9、《北京市社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10、《社区选举与民主化进程》11、《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条件与机制》研究领域1、组织社会学2、城市社区治理与城市发展3、企业发展战略及形象战略制定4、大型组织分析及社会结构问题5、特许经营模式及加盟商关系研究六、联系方式:010-82502550E-mail:yxiany@yahoo.com 社会学李迎生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李迎生,男,1962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现桐城市),法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学系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月刊学术顾问,《甘肃社会科学》学术咨询委员。获国家级、省部级(教育部及北京市)及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多项,其中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完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二、教授课程: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等。三、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比较福利制度。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近年作为主持人或主要成员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的课题主要包括:(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建设视角下社会政策改革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主持人);(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招标课题(重点课题)“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和发展研究”(主持人);(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社会政策问题研究”(主持人);(4)北京市市长委托项目“北京市全面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项目执行专家)等。五、主要科研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东海大学学报》(日本)、SocialDevelopmentIssues(美国)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90篇,出版《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独著)、《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独著)、《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独著)、《社会工作概论》(主编)、《现代社会学》(独著)、《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合著)、《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二人合著)、《社会保障实务大全》(合著)、《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合著)等多部。 社会学刘精明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一、简介刘精明:男,1966年生。籍贯湖南。1985——1989: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199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1996——1997:英国威尔士大学访问1996——200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1993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教授。二、教授课程:“社会学概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社会分层与流动”;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技术。三、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目前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主要合作者之一)。五、主要科研成果:专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教育》(刘精明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论文:“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与杨江华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总186期),2007年第2期120~128页“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社会》(上海),此文为《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转载“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第一作者,与李路路教授合作)。此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AStudyoftheRelationshipsofEcationandtheWhite-collarStratum,inSocialSciencesinChina,Vol.XXIII,No.1,Spring2002,Beijing《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此文为《新华文摘》2001第6期全文转载。“教育不平等与教育发展、现代化之关系初探”,《浙江学刊》,第4期“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历时性变化研究”,《社会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第6期。1999、11:“‘文革’事件对升学入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6期研究报告:2005:“城市居民的生活机会”,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人大出版社2005:“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生活方式与阶层化”,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人大出版社2004:“贫富差距与社会安全”,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社会学沙莲香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沙莲香1936年1月24日出生于大连市,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校今(其间:1982-1984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科社会心理学室和新闻研究所,1989-2003年,前后任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等客座教授,1992-1993东北大学文学部任日本文学省外聘教授,1986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暨心理咨询室,1993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199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女性研究中心),1990年评为教授,担任博士导师。二、主要著作:1、《社会心理学》2、《中国民族性》1、23、《中国人100年-----人格力量何在》(合)4、《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怎样看人看我》(主编)5、《中国人素质研究》(主编)6、《中国社会心理分析》(合)7、《社会心理学》(主编)8、《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析》(主编)9、《传播学--以人为中心的图像世界》(主编)10、《一个贫困村的变迁》(主编)11、《中国国情丛书·镇平卷》(主编12、《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冲突》(主编)13、《人格的健康与治疗》(主编)14、《中国消费革命》(合,日文)15、《中日企业发展》(合,日文)三、发表论文:1、《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2、《文化积淀与民族性格改造》3、《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中国人人格》4、《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5、《现代社会变动中的中国:中国城镇失业研究》(日文)6、《下岗的心理准备及行为趋向》7、《良好的经济秩序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8、《中国儒学的文化个性》9、《关于人的素质研究一些想法》10、《企业成熟与企业理性》11、《己的结构位置-对“己”的一种释义》12、《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13、《经济与心理——与马克斯·韦伯的心理学对话》14、《中华文化与企业精神-对中化文化精神的一种论证》15、《21世纪中国文化认同特点》16、17、《人文奥运与心态环境建设-斌人文奥运以人格意义》18、《“非典”临场下社会功能的民间运作特点-对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学思考》19、《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危机时期民众心态的分析与模拟》20、《危机心理的预警功能》21、《中华文化的危机适应性研究》23、《文化自觉与自我认同》24、《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25、《承担起社会责任》26、《国民性困境分析之一:国人身边小事“误区”》27、《把创造力纳入中国现代化人文指标》28、《创造性时代呼唤创造力阶层》29、《人文精神传播:对人性的关照和责任》30、《创造性精神”鼓励与文明传播》31、《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兼说民族性建设》四、社会兼职: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五、研究领域:1.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研究2.经济.制度心理研究3.中国民族性变迁研究六、开设课程:博士生:1.社会心理学国学经典研究*2.经济.制度心理分析七、联系方式:010-82502539,68130861 人类学庄孔韶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1988年为我国解放后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同年获首届香港霍英东教育研究基金赴美,198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里茨博士后研究基金,在该校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和人类学系完成博士后(1990-9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实验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2002)。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社会兼职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8年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副秘书长兼大会电影节筹备组组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特聘资深教授(2000-)庄孔韶教授编导的影视人类学片《端午节》(配合专著《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获1992年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入围奖;庄教授主持的《影视手段带动大学课堂革新》荣获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鼓励奖。庄孔韶教授主编的《人类学通论》获国家图书奖(2003年度),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庄孔韶教授摄制组的影视人类学片《虎日》获2005年第16届国际公共卫生大会暨电影节(降低毒品危害专题)特别提名奖。并荣获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亚洲地区最佳实践褒奖。台湾CCK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得主(1995-98);中国-英国政府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八项社会学人类学项目得主(1999-2006);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人类学系访问研究(1997);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7-98);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0);法国远东学院讲座(2002);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社会医学系美国佛格綈基金会关于社会歧视研究专题暨摄制项目主持人(2003-05);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讲座(《虎日》及民间仪式戒毒专题讲座,2006)。二、教授课程:*近两年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人类学概论》旨在提供大学生清晰的人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重要的学术理念和概念;田野工作的选点和寻找调研的切入点、理论诠释和产出;讨论人类学应用的条件与可能性。《汉人社会》旨在提供研究生汉人社会研究的脉络、方法,以及现有相关理论的使用,启发学生扩大汉人社会研究的地理范围,尝试发现不同地区汉人社会的组织特征与运作机制。《应用人类学》旨在提供研究生对人类学四个基本分支理论应用性延伸的条件与可能性;以及众多较为成熟的分支学科应用性的条件与可能性。《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影视评论》经常安排为连续性课程,提供研究生影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特定的镜头语言与影视表现方法,以及提供影视片选题、人类学理论运用、寻找研究论文文本与影片互补的契机,讨论国内外经典影片并加以评论,参与本所影视摄制课题的选题、拍摄、后期制作工作,人类学评论是影视和文本检视的基本评论之一。*指定课程以外的师生交流座谈课(一对一,或小型专本所拍摄题沙龙):近年来涉及的专题有“山东、河北、甘肃、关中、川西等地的乡镇社会”、“流动人口的组织”、“人类学整体论的内涵与应用”、“影视人类学的摄制与文本”、“信仰、族群、科学与临终关怀”、“发展人类学检视”、“人类学的诗学与创作”等。三、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的研究领域和指导范围:1、汉人社会的基层组织与运转:中国境内的宗族与非宗族社区、跨族群跨文化的汉人社会;2、游猎、游耕、游牧和农耕社会的当下走向研究;3、应用人类学的公共卫生领域:性病艾滋病等流行病防治行为的文化观察、戒毒行为的民间文化观察、临终关怀的科学-宗教-族群文化观察等;4、中国正规教育批判与民俗教化;5、文化撰写的多元形式综合实践(论文、民族志、民俗志、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照片和电影等);6、影视人类学的摄制与文本互补研究。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务院,1995-1998年。●中越边境经济文化发展项目,福特基金会,2001年。●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1年。●毒品与艾滋病民间防范模式的纪录片教育示范活动(云南小凉山为例),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1-2002年。●四川云南子项目中期评估项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临终关怀需求调查报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2003年。●2008年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申办报告撰写及宣传片拍摄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3年。●艾滋病防治最佳实践文献检索综述项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及其社会态度,与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合作拍摄、培训项目,2003-2004年。●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政策倡导与应对策略研究,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2004年。●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切入临终关怀研究的综合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2006年。●中国内陆型和跨境型低龄妇女性工作者艾滋病易感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为文化的组织之理论实践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CHARTSOffice/SCAWCO,2005-2006年。●嫖客性行为动因及安全套使用、求医行为相关性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调研点),全球基金第四轮,2006-2007年。●2008年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电影节筹备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7-2008年。五、主要科研成果:●《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中国大陆第一部教育人类学著作)。●国务院《长江三峡库区及迁建区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规划报告》(主持人),1996。●《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英文版),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三联,1989/香港三联,1991。●《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台湾桂冠书局,1996/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自我与临摹》(人类学诗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远山与近土》(人类学田野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文化与性灵》(人类学主题对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家族与人生》(美国白人家族史与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表现与重构》(北美印第安人摄影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中国教育部颁大学重点教科书,2003年国家图书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人类学通论》(修订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获2004年度“中国学术年鉴奖”同时获中国学术2004年“年度学人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人类学名著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出),2007,9。近年部分论文:●《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3期。●《民族民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中国都市人类学》,2000年第3期。●《今日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民族艺术》,1999年第二期。●《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中国都市人类学》,2000年第3期。●《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林耀华早期学术作品之思想转换》,载林耀华《义序宗族的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长江三峡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建校50周年专号。●《现代人类学的理论寻觅-从明代“公安派”的文论引起》(与PatriceFava(法国)合作),《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文物的珍爱》,载《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2002年。●《基金项目过程评估报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临终关怀需求调查报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临终关怀实用手册》,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年。●《艾滋病防治最佳实践文献综述》,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年。●《毒品与艾滋病民间防范模式——人类学的发现与应用性推广》,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12月.2003年获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国地区最佳实践褒奖。●《乡村人类学》特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其中《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一文被转载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2004年第二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专题述评——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专题述评——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从人类学的田野关注谈起》,《民间文化》,2007年No1。第36-37页。●《从生态、文化和个体的观察看文化自主性》,文化研究(人大报刊资料中心),2006,第四期。●《有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的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社会科学》,2006No7。●《确立新传统的基石》,《开放时代》,2007年No1,第24-25页。●《中国艾滋病的防治-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香港《二十一世纪》,2007年No12。●《“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开放时代》,2007年No3。●ZhuangKongshao1998RoadtoReformtheTeachingofAnthropologyinMainlandChina,inOntheSouthTrack,PerspectivesonAnthropologicalResearchandTeaching,editedbySidneyC.H.Cheung,HongKonginstituteofAsia-PacificStudie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ZhuangKongshao2002TheDevelopmentofEthnicCuisineinBeijing:OntheXingjiangRoad,inTheGlobalizationofChineseFood,editedbyDavidY.H.WuandSidneyC.H.Cheung,CurzonPress,UK.●ZhuangKongshao2004AnthropologyandtheProgressofChineseEcation:CulturalContinuity,CulturalComparison,andtheRoleofScholars,inTheMakingofAnthropologyinEastandSoutheastAsia,EditedbyShinjiYamashita,JosephBosco,andJ.S.Eades,BergbabnBooks,NewYork.Oxford.●《金翼黄村的风水实践》,载西泽治彦等主编的《中国的风水研究》(日文版),2000年。纪录片作品:●ZhuangKongshao1992TheDragonBoatFestival(videoproction,30mit),directedandprocedbyZhuangKongshao,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SeattleandLondon,U.S.A.●《端午节》(编导和制片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2(英文版)/北京,三联书店,2000(中文版)。●《新疆街怀想》,德国莱比锡/柏林电影节“20世纪中国纪录片精选收藏”殊荣,1999(英文版)。●《我妻我女》,北京电视台,2000。即将出版。●《虎日——小凉山民间戒毒的人类学实践》,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2004年。获2005年第16届降低毒品危害会议暨电影节特别提名奖(英国贝尔法斯特)。●《回声——中国艾滋病防治及其社会态度》(公共卫生教育专题),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拍摄、培训项目,2003-2005年。●《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实践》(公共卫生教育专题),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4-2005年。●《我妻我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长江沿岸田野纪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虎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流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07,1 人类学胡鸿保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1948年10月生于上海市。1985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1989年7月于中山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二、主要著作:1、《中国人类学史》(主编)2、《中国民族学史》(合著)3、《中国民族的形成》(合译)4、《中国人类学逸史》(合译)三、发表论文:1、《中国社会学中的人类学传统》2、《历史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利用与误用》(合著)3、《对口述传统的纵横思考》(合著)4、《从族谱编纂看满族的民族认同》(合著)5、《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变化》(合著)6、《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7、《出入影戏》8、《林耀华与新中国的民族学》9、《鹰手三旗的后裔》(合著)10、《武陵地区的堂祭三献礼》(合著)11、《略说拉祜西家庭制度中的母系制原则》12、《转型社会中的考古学家》13、《关于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思考》14、《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合著)四、研究领域:1、人类学史2、民族文化与社会史五、开设课程:硕士生:1、人类学概论2、田野调查方法3、人类学原著选读博士生:1、人类学方法与社会史研究2、口述史与历史人类学专题研究六、联系方式:010—82502543(办)huhb@ruc.e.cn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浙江萧山人。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学位;浙江大学,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12月至1999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副教授、教授。1999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任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4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工作,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二、主要著作:1.社会心理学2.基础心理学3.社会性发展心理学4.环境心理学5.现代心理健康教育6.创造力心理学7.人际关系心理学8.社会心理学导论9.创造力与创新能力10.差生教育11.校园文化导论12.学校文化新论三、发表论文:1.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2.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3.创新教育的系统观4.离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与教育5.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6.日常生活压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7.教师互动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应用8.影响阅读困难儿童信息加工过程的因素9.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现状分析10.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会综述11.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12.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13.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14.创新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教育15.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价16.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7.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不良儿童18.英语学习不良儿童语音意识、句法意识和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19.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0.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研究21.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22.高年级小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2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24.英语学习不良儿童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25.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26.小学生表征类型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27.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28.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29.教师体罚行为:心理危害、归因方式和对策研究30.数学学习不良儿童问题解决的研究31.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32.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33.元认知与学习不良儿童研究34.Loneliness,PeerAcceptanceandFamilyFunctioningofChineseLearningDisabilitiedChildren:CharacteristicandRelations四、社会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全国人才研究会超常儿童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组核心成员《心理科学》编委、《应用心理学》编委、《心理科学进展》编委《心理与行为研究》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编委、《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邀副主编《应用心理研究》(台湾)杂志社编委、《学前教育研究》(香港)杂志社顾问、《青少年心理与教育》杂志社顾问五、研究领域:1.学习不良儿童心理研究2.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3.心理健康4.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六、开设课程:本科生:1.基础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硕士生:1.心理学研究专题2.社会性发展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博士生:1.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发展专题2.环境心理学七、联系方式:010-82502548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导师介绍
老年学专业杜鹏教授一博士生导师简介(最好附照片):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杜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庄福龄教授博士生导师庄福龄男、1929年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
-
中国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人才的摇篮唯一的国家档案学重点学科点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欢迎报考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网址:ht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导师介绍
农业经济管理唐忠博导唐忠,男,1964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兼任教育部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导师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各专业方向导师介绍产业经济学李悦博士生导师一、基本资料李悦,经济学家,天津市宝坻县人。1932年8月16日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参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