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937年
  • 招生简章:共8份简章
  • 院校类型:综合类
  • 所在地区:北京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老师介绍:余劲松

 ►个人简介余劲松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法、跨国公司法►社会兼职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法学学科规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老师介绍:邵沙平

     ►个人简介邵沙平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背景2001.5-2001.8获得德国马普协会资助,在德国马普国际刑法研究所研究国际刑法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1997)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老师介绍:韩立余

     ►个人简介韩立余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教育背景2009.2-3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访问学者2006.1-2006.12美国艾奥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老师介绍:赵秀文

     ►个人简介赵秀文197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0年6月1日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许尚豪

     ►个人简介许尚豪男,1973年生,山东省鄄城县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法学院民事诉讼法学博士后(2008)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博士(2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魏晓娜

     ►个人简介魏晓娜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背景1992-1996: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1997-200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20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李奋飞

    ►个人简介李奋飞男,汉族,生于河南上蔡,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背景2012.1-2013.1,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9-2004.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8.9-2001.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9-1995.7,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专业本科生►研究领域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律师制度。►社会兼职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荣誉奖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7)中国人民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07)(2008)►代表性成果论文和学术随笔:1.《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2.《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3.《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4.《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第二作者)5.《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6.《刑事再审程序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7.《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理性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8.《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9.《司法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虚置”的成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5期。10.《为什么人们对“杀人狂魔”充满同情?》,载《法学家茶座》第14卷。11.《论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正当性》,《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3辑。(第二作者)12.《超期羁押的“制度性”治理》,载《刑事法探究》第1卷。13.《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补偿被害人》,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22日。14.《程序正义有局限么》,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28日。15.《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6.《刑事再审启动权质疑》,载《人大法律评论》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17.《辩护律师阅卷权的受制及其矫正》,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陈卫东教授主编)18.《人们因何聘请律师》,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1日。19.《在正义的路上》,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20.《“将讯问被告人作为法庭调查的开始”有所不妥》,《法制日报》2006年10月26日。21.《“邱兴华案”,咋没人关注被害人利益》,载《检察日报》2006年12月25日。22.《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23.《邱兴华之死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3期。24.《以独立的民事诉讼追缴境外赃款》,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6日。25.《让错案的纠正不再依赖于偶然》,载《检察日报》2007年3月19日。26.《“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启示》,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期。27.《侦查讯问程序改革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28.《城乡同比选举之后》,载《法治周末》2011年5月11日。29.《正义从哪里来》,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6期。30.《抗拒为什么不应从严》,载《检察日报》2006年5月22日。31.《为什么要强调被告人的权利》,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8期。32.《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式”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5期。33.《通过程序实现死刑的公正适用》,载《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周国均、陈卫东主编。34.《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35.《让维护正义的人首先获得正义》,载《律师与法制》2006年第8期。36.《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应当提前》,载《检察日报》2006年2月20日。37.《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38.《法官不应因行使判断权而遭受惩罚》,载《法制日报》2006年6月29日。39.《“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3日。40.《人权有保障,利益才能平衡》,载《长城月报》2011年第9期。41.《从“报复性司法”走向“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6年5月18日。42.《从“莫兆军案”看“客观真实观”的缺陷》,载《刑事法判解研究》2005年第1辑。43.《量刑建议制度之初步研究》,载《检察实践》2005年第6期。44.《在“法律安全”和“社会安全”之间》,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45.《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之初步研究》,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卷。46.《不折腾的中国需要更多“非暴力沟通”》,载《法学家茶座》第27期。47.《通向法治中国之路》,载《法制日报》2009年4月23日。48.《法律人的风度》,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49.《拿什么来终结“诽谤政府案”》,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10期。50.《刑事诉讼立法应拒绝“崇高”》,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期。51.《裁判者靠什么来认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辑。52.《处置“涉黑财产”的法律之思》,载《法制日报》2011年7月6日。53.《如何看待律师业的“教育整顿”》,载《法制日报》2011年5月11日。54.《“马克东诈骗案”遭遇冷漠折射出什么?》,载《检察日报》2008年3月7日。55.《“千人下跪求见市长事件”三问》,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1期。56.《法律兴亡,“我”的责任》,载《法学家茶座》第31期。57.《从“有错必纠”走向“有限纠错”》,载《中国检察官》2011第21期。58.《比改称“失足妇女”更重要的》,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3期。59.《刑事诉讼的公民参与》,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13期。60.《刑辩律师该对败诉负责吗》,载《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4期。61.《“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解析》,载《法制日报》2010年5月26日。62.《小强白挨一顿打——小案折射的法律信仰》,载《检察日报》2009年7月20日。63.《裁判者靠什么来认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期。64.《从“八位特邀代表”说起》,载《检察日报》2009年6月4日。65.《刑诉法大修应强化可操作性》,载《新京报》2011年8月25日。66.《修改不修改,其实都对我们意义不大》,载《法学家茶座》第17期。67.《听法官一席话》,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6期。68.《保障权利:从程序做起》,载《检察日报》2009年1月22日。69.《关注刑讯逼供防治的系统化研究》,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4日。70.《“准则”的生命在于厉行》,载《检察日报》2010年2月12日。71.《减刑制度之完善未有穷期》,载《法治周末》2011年5月3日。72.《让司法程序不再仅仅是办案的“手续”》,载《法学家茶座》第25期。73.《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反思与重构》,载《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11卷。74.《许霆案中的程序问题》,载《中国诉讼法判解》2009年第7卷。75.《潜规则与土政策》,载《检察日报》2010年4月8日。76.《宪法的权威和人民的尊严》,载《欧洲时报》2011年6月2日。77.《影响性诉讼打造法治中国》,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7期。78.《拿什么终结身体维权》,载《检察日报》2010年2月11日。79.《比冤狱更可怕的》,载《法学家茶座》第33期。80.《腐败的社会基础》,载《检察日报》2010年6月24日。81.《从邓玉娇案看正当防卫的司法证明》,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9期。82.《“逮捕”无法承受之重》,载《检察日报》2009年2月12日。83.《没有真相也要实现正义》,载《检察日报》2007年11月26日。84.《中国排除非法证据的困境在哪里》,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6期。85.《从“近亲属出庭作证豁免”说开去》,载《法制日报》2012年3月14日。86.《关于“程序”的断想》,载《法制日报》2011年7月27日。87.《相互信任才能“有效辩护”》,载《法制日报》2012年2月15日。88.《权利的生命在于实现》,载《法制日报》2008年3月10日。89.《请不要轻易指责民意干预司法》,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22日。90.《法律人要有“泥土精神”》,载《法制日报》2011年9月14日。91.《从薄熙来案看我国诉讼文明进步》,载《检察日报》3013年9月4日。92.《对薄熙来的“否认指控”不必过度阐释》,载《检察日报》2013年8月28日。93.《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以复仇愿望的实现为中心》,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5期。94.《翻供不应从严》,载《财经》2013年第26期。95.《宽容的底线: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4期。96.《从防范冤错案看辨认规则的适用》,载《检察日报》2013年8月13日。97.《刑事诉讼法的语言技术品评》,载《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13期。98.《让司法成为公民权利救济的主渠道》,载《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9期。99.《保障律师权利就是保障每个人的权利》,载《法制周末》2013年5月29日。100.《贪官为何只收不送》,载《方圆律政》2013年第4期。101.《大案走向“真辩”》,载《方圆律政》2013年第9期。102.《美国死刑冤案证据剖析及其启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103.《聂树斌案能不能认定为错案》,载《法学家茶座》第40期。104.《为法官者应当有“慈悲救人之心”》,载《法学家茶座》第41期。105.《“那一刻”,我们如何选择》,载《检察日报》2014年4月23日。106.《中国确立沉默权了吗》,载《检察日报》2014年5月14日。107.《司法如何赢得公众信任》,载《检察日报》2014年5月28日。108.《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比较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2期。109.《迈出依法独立审判关键一步》,载《法制周末》2014年6月19日。110.《治疗社会冷漠需要制度更给力》,载《检察日报》2014年6月11日。111.《庭审布局:于细微处见法治》,载《检察日报》2014年7月2日。112.《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实证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13.《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新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14.《体制不是违法的挡箭牌》,载《法制日报》2014年12月3日。115.《你是知识分子吗》,载《检察日报》2014年12月3日。116.《守护正义的底线》,载《检察日报》2014年7月23日。117.《不能让涉腐官员“一死了之”》,载《检察日报》2014年8月27日。著作和教材1.《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独著)2.《有一种力量——转型社会的法治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独著)3.《程序合法性研究——以刑事诉讼法为范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独著)4.《<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21世纪法学课程学习与考试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编著)5.《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5.《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6.《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简化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7.《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8.《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荣斌主编。(参编)9.《刑事诉讼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10.《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11.《刑事诉讼法》(法规关联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编著)12.《刑事诉讼法》(司法考试考点精讲),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编著)13.《国家司法考试名家专题》(刑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14.《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陈卫东主编。(参著)15.《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陈卫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著)16.《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17.《刑事诉讼法练习题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配套辅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荣斌主编。(参编)18.《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副主编)19.《刑事诉讼法学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副主编)20.《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著)21.《正义的底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独著)►代表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微观研究——以派出所为切入点》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在押人员投诉处理的检察监督》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刑事错案的制度性治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项目:《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其他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邮编:100872)电子信箱:haorenfenfei@sina.com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程雷

     ►个人简介程雷1978年6月生,河北廊坊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育背景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2007年就读于中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肖建国

     ►个人简介肖建国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家》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纠纷解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工作委员会主任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老师介绍:汤维建

     ►个人简介汤维建,男,1963年8月出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86年9月~1989年8月,在江苏省司法警官学校教书。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