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中,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5年、1988年和2001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8年在地矿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地矿部区域重力调查
-
刘怀山称谓: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副主任“复杂油气田物探方法实验室”主任学历与工作简历2000.1
-
王修田称谓: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与工作简历1995年12月——2002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教授2002年10月—&mdash
-
孟凡顺: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办公室电话:66781905,13953227028,邮箱:mengfsh@ouc.e.cn学习工作经历:
-
张维冈学历1977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学士1985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硕士生工作简历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负
-
李庆忠称谓:院士学历与工作简历1930年10月10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在新疆中苏石油公司、松辽石油会战勘探指挥部、胜利油田、美
-
范德江,博士教授学历1985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学士1990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硕士20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工作简历2002年12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2004.7-2005.7:德国波鸿大学、不来梅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6月-200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1995年12月-2002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1992年-1995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讲师1990年-1991年: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助教1985年7月-1987年8月: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技术员从事研究工作方向海洋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河口海岸带和陆架沉积过程的现场调查、理论研究、工程应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沉积学制约,基于沉积物进行古沉积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教学工作本科生课程《沉积岩石学》、《沉积物分析》,研究生课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MarineGeology》(Marinesedimentsandsedimentation).在研项目[1]973项目-颗粒物源汇效应与沉积记录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2006-2010,骨干.[2]973项目-黄河三角洲海岸蚀积转换机制和趋势预测,2002-2007,骨干.[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口及临近内陆架海域浅表沉积层序季节性变化和源汇效应.2007.主持[4]863项目—海上浅层沉积物样品实时保真采集及化探站位优选技术,2002-2005,副组长.[5]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部陆架泥质区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2003-2007.主要成员.[6]中国大洋协会十一五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项目-热液羽状流物理异常和颗粒物特征及其标识性体系.2008-2010.第二负责[7]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课题-海洋悬浮体调查数据规范化处理流程和质量监控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2007-2008.主持[8]国家海洋局908专项-渤海区块底质和悬浮体调查与评价(908-CJ02区块).2007-2008.负责沉积物地球化学部分近期发表论文(1)DJFan,RDNeuser,XGSun,ZSYang,ZGGuo,SKZhai.2008.AuthigenicironoxideformationintheestuarinemixingzoneoftheYangtzeRiver.Geo-MarLett,28(1):7-14(2)YunchaoHao,ZhigangGuo,ZuoshengYang,DejiangFan,MingFang,XiangdongLi.2008.EnvironmentalPollutionxxx(2008)1–7(3)FanDejiang,ZhangAibin,YangZuosheng,SunXiaogong.ObservationsonshellgrowthandmorphologyofthebivalveRuditapesphilipinarum.ChineseJournalofOceanologyandLimnology,2007(25):322-329(4)RongXiang,ZuoshengYang,YoshikiSaito,DejiangFan,MuhongChen,ZhigangGuo,ZhongChen.2008.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ringthelast8400yearsinthesouthernYellowSea:Benthicforaminiferalandstableisotopicevidence.MarineMicropaleontology,2008(67):104-119(5)范德江,齐红艳,徐琳.长江水下三角洲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海洋与湖沼,2008(6):1-8(6)齐红艳,范德江,徐琳,杨作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影响因素。沉积学报,2008,820-827(通讯作者)(7)盛菊江,范德江,杨东方,齐红艳,徐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科学,2008,29(9):21-28(通讯作者)(8)刘升发,范德江,张爱滨,颜文涛。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海洋环境科学,2008,27(2):135-138(通讯作者)(9)刘升发,范德江,颜文涛,于子山.菲律宾蛤仔壳体和湿重生长率及影响因素浅析.海洋科学进展,2008(26):82-89(通讯作者)(10)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于增慧,曹立华,杨荣民,张晓东.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2007(28):1655-1661(11)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魏立青,种法运.2007.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2):1-10(12)杨作升,范德江,李云海,王厚杰.2006.热液羽状流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1(10):999-1007(13)张爱滨,刘升发,范德江,颜文涛.2006.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及影响因素.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5):829-836(14)范德江,刘升发,张爱滨,于子山,王文正.2005.九种现代双壳类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沉积学报,23(3):475-482(15)范德江,杨作升.2004.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与分布.石油学报,25(3):11-17(16)郭志刚,杨作升,范德江,潘燕俊.2003.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地理学报,58(4):591-597(17)范德江,杨作升,王文正.2002.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自然科学进展,12(1):60-64(18)范德江,孙效功,杨作升,郭志刚.2002.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沉积学报,20(20):30-33(19)范德江,杨作升,孙效功,张东奇,郭志刚.2002.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5):748-756(20)杨作升,范德江,郭志刚,毛登.2002.东海陆架北部泥质沉积区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粒级分部与物源分析.沉积学报,20(1):1-6(21)郭志刚,杨作升,范德江.2002.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2(5):741-747(22)范德江,陈彰榕,栾光忠,2001.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作用规律研究II.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2):237-242(23)陈彰榕,范德江,2000.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作用规律研究I.青岛海洋大学学报,Vol.30(4):673-684(24)毛登,范德江,郭志刚,杨作升.2001.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5):747-754(25)范德江,杨作升,毛登,郭志刚.2001.长江黄河沉积物粘土矿物、地化组成的对比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1(4):7-12(26)范德江,杨作升,郭志刚,2000.中国陆架Pb-210应用现状与思考.地球科学进展,15(3):297-302通讯地址: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66100联系电话:66781956电子信箱:djfan@ouc.e.cn*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韩宗珠,教授,副院长学历1980.9-1984.8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矿产调查专业本科毕业1984.9-1987.9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工作简历
-
赵广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历1985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学士1988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硕士1997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工作
-
于新生,博士,教授高工学历1983上海理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学士1997英国贝德福德大学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博士工作简历1983—1989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