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鸿喆,男,1963生,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历,农学学士。森林保护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昆虫学会会员。个人简历:1983年9月~1987年7月在西北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系森
-
何景峰,男,1964年6月出生,副研究员,大学本科,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学科点硕士生导师。教学方面:2005年指导5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指导研究生3名。科研方面:
-
杨学军,男,生于1968年1月,副研究员,硕士学位,森林保护学科点硕士生导师。1992.7-1999.10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工作;1999.11-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工作。科
-
张忠良,男,1958年3月生,陕西商州人,硕士,副研究员,农业推广硕士生导师。1981.7-1999.10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工作;1999.11-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工作。
-
杨培华,男,生于1960年8月,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81.7—1999.9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工作;1999.10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
-
西北农林科大资源环境学院导师介绍:常庆瑞
一、个人简况常庆瑞,男,1959年7月出生于陕西子洲。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二、工作学习简历1999.09—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1997.11—1999.09教授,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93.12—1997.11副教授,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93.03—1996.07硕士,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87.05—1993.12讲师,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82.01—1987.05助教,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78.02—1982.01学士,西北大学地理学系三、研究领域或方向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分析;地物波谱特性测试与遥感模型反演,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自动分类识别;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管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与三维景观建模;土壤发生特性、系统分类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构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遥感原理与方法(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校级精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自然地理学、土壤发生与分类、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数字地球的理论与技术、遥感影像地学分析等课程,创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编著出版《遥感技术导论》、《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学概论》、《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和《地质地貌学》等教材8部。承担各种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973计划专题1项、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1项、其它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七·五”~“十·五”期间,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从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入手,分析估算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根据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探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土地荒漠化形成与监测应用现代空间技术和土壤发生学理论,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变、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本质和过程机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个阶段(风沙侵蚀、蚀积平衡、沙尘堆积和土壤发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种类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层剥蚀型、片沙覆盖型、流动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应用“3S”技术,查明了近年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与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监测评价技术体系。3)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从土壤形成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对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类型、树木种类、造林模式、生长年限等恢复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质量特点和本质差异,提出评价植被恢复效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4)土壤发生与分类针对传统地理发生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区土壤特点和有争议的内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系统诊断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开展土壤发生分类研究:①提出了陕西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确定了主要诊断层、诊断指标与检索命名方法,及其两种分类系统参比;②建立了秦岭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探讨了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成土过程和类型划分方法;③鉴定了黄棕壤、黄褐土在形成环境、发生特性的主要差异,明确了两者的分类归属和空间分布;④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与作用,提出土垫旱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指标和分类体系的修正方案。5)资源环境监测管理技术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了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分析、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遥感模型识别与自动分类,区域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从调查方法、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影像解译、模式识别、系统设计和程序编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先进、实用的技术与方法。
-
西北农林科大资源环境学院导师介绍:吕家珑
一、个人简介吕家珑,男,1962年9月生于甘肃山丹;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三级岗),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壤化学与环境化学)。曾兼任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一
-
西北农林科大资源环境学院导师介绍:曲 东
一、个人简介曲东,男,1960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
-
西北农林科大资源环境学院导师介绍:同延安
一、个人简介同延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工作学习简历承担教学任务:肥料学研究进展,施肥与环境,新型肥料研究的硕士与博士课程主持与参加科研项目:&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