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南京师范大学

211
  • 建校时间:1902年
  • 招生简章:共1份简章
  • 院校类型:师范类
  • 所在地区:江苏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导师介绍:赵志军

 性    别男职    称副教授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导师介绍:林振山

    林振山,1955年7月出生,男。北京大学大气环境专业博士,美国UNM生态专业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导,院长。1988.7-1991.7北京大学大气环境专业兼职助教;1991.7-1992.8南京大学讲师;1992.9-1993.11南京大学副教授;1992年入选南京大学9人之一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1993.12-2001.4年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96.7-2001.4.美国SUNY客座教授;美国UNM博士后、UNM生态建模实验室副主任、客座教授。2001.4—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995-2000年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年被选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现任EcologicalComplexity(欧洲)、《资源科学》、《南京大学学报》、《热带气象》、《气象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报的编委。现任中国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统计气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福建省分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现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林振山教授自1992年负责国家首批“攀登项目”(国家基础性重大关键项目)的有关专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来,已主持国家攀登项目专题、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多项,有关成果“现代自然地理学”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课程奖(国家级),排名第四;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2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199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93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已在国际SCI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地球物理学报》、《气象学报》、《环境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家一级(学会)权威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有9部专著问世。*林振山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长期预报是当前大气科学的前沿重大难题。林振山博士将平衡态理论、重构相空间技术和统计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长期预报的相空间理论和模式,开辟了长期预报的一个新领域。为克服传统统计建模不具备动力学性质和主观性强的缺点,林振山博士将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理论和最新的数学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GMDHPS、物理空间反演统计-动力建模技术、相空间反演统计-动力建模等气候建模和预测的新技术,不仅开辟了气候建模、诊断和预测的新领域,还促进了与资料分析、诊断和预测相关的海洋、水文、地理、地质、农业、环境、灾害等学科有关的预测研究。林振山博士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气候层次理论和地球系统层次理论,在国内率先开展“子波气候诊断新技术”的研究,结束了我国长达50年的单标度气候诊断的历史。他还首次从理论和方法上初步解决了不同层次气候资料的噪声与信息的分离、气候突变点的严谨(具有严格的数理意义)判断和不同层次气候突变弛豫(转换)时间的定量预测以及多层次气候的关键性趋势预报这气候预测科学的三大难题,扬弃了传统的统计气候学。而林振山所提出的气候可预报性理论,则从理论和实验上澄清了动力预报和统计预报各自适合的预报区域。2000年以来,林振山博士已将研究重点转向人类活动环境效应新兴科学领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prey-predator)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物链的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林振山博士在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SystemsScience2000”(美国,2000)提出了prey-predator相互作用标度率(大会邀请学术专题报告),从理论上首次揭示了prey-predator之间的即复杂又简单的动力学相互作用机制。该文作为独立的一章被全文收入国际著名的学术出版社Springer出版的学术专著SystemsApproachestoNaturalandSocialDynamics,Editors:M.Matthies,2001。林振山博士提出了不同竞争机制下的若干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种群动力学模型,首次提出了种群演化的协同变化理论、奇-偶数排序理论和生态的“子孙债”动力学机制。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认为栖息地的毁坏将导致弱的物种先灭绝,而Tilman等人在1997年的Nature上指出,栖息地的毁坏将导致强的物种先灭绝。谁是谁非?林振山博士根据大量的模拟实验,首次系统地从理论上指出:由于栖息地的毁坏所导致的动物物种灭绝,是依赖于对物种死亡率和有关其它生境因素,不同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即使栖息地的破坏率相同,灭绝的物种可能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若干物种,也可能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若干物种。既不是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所认为的必是弱的物种先灭绝,也不是Tilman等人所认为的一定是最强的若干物种先灭绝。此外,林振山博士还首次系统地指出栖息地的毁坏将导致三种截然不同的种群灭绝动力学机制,即弱物种种群先灭绝、强物种种群先灭绝、任一物种种群均可先灭绝及其有关的条件。*林振山博士近5年(2000-2004)所负责的重要科研项目:1.不同时空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生态建设,国家“十五”“211”重点学科项目,2002-2005,1300万,首席科学家、项目法人2.人类对栖息地的若干作用与动物种群演化的关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108),31.2万,2004-2006,负责3.长江流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44),2004-2006,37.8万,第2负责人4.环境-生态相互作用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创新项目,2001-2003,50万,负责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项目:长江地貌发育与流域演化研究,42241005,2002-2003,20万,主要研究人员6.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1998040900-1)子专题,国家科委,25万,1998.1-2002.12,负责7.国家九五攻关重中之重项目01-01子课题: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与异常的观测事实研究,125万,1996-2000,国家科委,第二负责人林振山近6年(1999-2004)发表的部分重要论著(3部专著、2部教材、19篇SCI学术论文、11篇国内一级权威学报论文):*1.林振山,《地学建模》,气象出版社,北京,20032.林振山,《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学的应用》,气象出版社,北京,20033.林振山,《中国旱涝趋势和降水预测新技术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学术文库首批著作(理科1本,文科4本),南京,1999年4.林振山、邓自旺,《子波诊断技术的研究》,气象出版社,北京,1999年5.林振山,《气候系统性态行为的研究》,气象出版社,北京,1999年6.Zhen-ShanLin,Xiang-ZhenQi.Canbestcompetitorsavoidextinctionashabitatdestruction?Eco.Mod.Vol182/2pp107-112.SCI7.ZhenshanLin,ZhengleiXie,Doeshabitatrestorationcausespeciesextinction?BiologicalConservation,2004,SCI8.Zhen-ShanLin,Theecologicalorderofpersistingspeciesringhabitatdestruction,Eco.Mod.2004.SCI9.LinZhen-Shan,QiXiang-Zhen,TheResponseofvegetationEvolutiontotheDegenerationofSoilEcologicalFunctionsunderUnequalCompetition,2004,Pedosphere,14(3):355-363.SCI10.Zhen-ShanLin,Shu-GuangWang.EMDAnalysisofSolarInsolation,Met.&Atmo.Phys.,2004,SCI11.LINZhen-Shan,WANGShu-Guang.THE100KaPERIODPROBLEMOFSOLARRADIATION.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Vol.47,No.6,2004,pp:1093_1097.SCI12.JINGANCUIandZhengshanLin,PermanenceandExtinctionforDispersalPopulationSystems,JournalofMathematicalAnalysisandApplications.SCI13.QiXiangzhen,LinZhenshan.Numericalsimulationofgrasslandevolutionundersoildegradationandresultstestbyafieldworkcase,2005,Pedosphere,14,SCI14.Zhen-ShanLin,Simulatingunitendedeffectsrestoration,2003,EcologicalModeling,164:169-175.SCI15.Zhen-ShanLin,Bai-LianLi,Atwin-scalelawabouttheminimumcost2003,EcologicalModeling,165:231-235.SCI16.Zhen-ShanLin,TheDecade-scaleClimaticForecastinginChina,Adv.Atom.2003,20(4)603-611.SCI17.XiongweiChen,BailianLi,Zhen-ShanLin,Theaccelerationofsuccessionforthemixed-broadleavedKoreanpineforestsinNortheastChina,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177(2003):503-514.SCI18.Zhen-ShanLin,ThemaximumsustainableyieldofAlleedynamicsystem,EcologicalModelling,Volume154,Issues1-2,2002,Pages1-7,SCI19.Zhen-ShanLin&LarryLi,Ontheminimumcostofanevolutionarystrategyresponsetoenvironmentstress,2002,J.Enviro.,14(3)1-6.SCI20.MedvinskyA,TikhounovaI,LarryLi,Zhen-ShanLin,Patchyenvironmentasafactorofcomplexdynamic;PhysicalReviewE,2001,021915:(1-7).SCI21.YingZiXu,ZhenshanLin,1999,TheStabilitingandExsistenceConditionofNonlinearTravellingWaveSolutioninBasicUniformFlow,Met.&Atmo.Phys.,70:71-80,SCI22.林振山,赵佩章,1999,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地球物理学报,Vol.42,No.6,732-739,SCI23.林振山,1999,气候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42(5),SCI24.Zhen-ShanLin,2000,AMethodofPhaseSpaceModelingofaClimatologicalSeriesanditsApplication,Meteo.&Atmo.Phys.,73:47-55,SCI25.林振山、管卫华.区域经济和环境对新兴城市影响的模拟,地理学报,2004,59(6):1-7。一级学报26.林振山.有限约束的Rabenau-Lin区域增长模式,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2期19卷137-142。一级学报27.管卫华.赵媛.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地理研究,2004年04期23卷541-550。一级学报28.ZhangHongzheng,LinZhenshan,2000,ComparativeExperimentofDynamicalForecastandStatisticalForecast,ActaMeteor.Sinica,14:218-224,一级学报29.LiuYanju,Makaiyu,LinZhenshan,PotentialPredictabilityofMonthlyPrcipitationoverChina,ActaMeteo.Sinica,2000,14:316-329,一级学报30.林振山、王国复,1999,含气溶胶、二氧化碳的海冰_海温气候系统的数值模拟,地球物理学报,41,No.1,19-30,一级学报31.林振山,栖息地毁坏与动物物种灭绝关系的模拟研究,生态学报,2002,22(4):535-540,一级学报32.林振山,生境变化对集合种群系统生态效应的影响,生态学报,2003,23(3):480-486,一级学报33.林振山,集合种群强物种种群的演化特性,生态学报,2003,23(5):780-786,一级学报34.林振山,水生态食物链多平衡态问题的理论研究,生态学报,2003,23(6):890-898,一级学报35.Zhen-ShanLin&BaoMing,Experimentsondoubledelayedequationsofprecipitationforecast,ActaMeteorologicaSinica,2001,15(3):356-36136.林振山、卞维林,1999,中国旱涝史料的多尺度分析,气象学报,57,No.1,112-12,一级学报*论文被SCI引用20多篇次,被中文期刊引用200多篇次。引用学科遍及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天文、地理、生物、环境、资源、水文、物理、工业、农业、工程、医学。办公电话:025-83598807/025-83598213Email:linzhenshan@njnu.e.cn*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导师介绍:李吉均

      基本情况姓名李吉均性别男出生日期193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导师介绍:蔡祖聪

     性    别男职   &nb

  •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汇总表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汇总表仲扣庄王鸣邵建华吴栋黄晓琴周延怀

  •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仲扣庄

     基本信息姓名:仲扣庄

  •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周延怀

     基本信息姓名:周延怀

  •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朱竹青

     基本信息姓名:朱竹青

  •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冯少彤

     基本信息姓名:冯少彤

  •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谈苏庆

     基本信息姓名:谈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