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园内,捐赠人约翰·哈佛先生的雕像,每天会有许多游客来摸他的左脚,据说这样能拥有智慧。相比这美好的寓意,从湖南长沙宁乡停钟村走出来的麻省理工博士后更愿相信父亲教给他的道理:“凡事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而这位博士的故事也在告诉我们的父母,教育,永远不止课堂上的知识,言传身教一直是一堂不可忽视的家庭课程。而来看看,博士的父母是如何上好这一堂家庭课程的。2016年5月25日,哈佛校园的林荫下,毕业生穿着红色博士、学士服静坐在整齐划一的白色座椅上,不少游客也坐在椅上,闲拍着哈佛四处的校景。图片来自于网络“Graate English Address. The Spider Bite. Candidate of Degree of Docter philosoply Jiang He.”毕业生代表何江带着微笑从容地走向了演讲台,摘下博士帽,礼貌地一鞠躬,挠挠头,站在演讲台正中央的话筒前,“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何江《蜘蛛咬伤轶事》(The Spider’s Bite)的演讲致辞在毕业生注目下开始了。演讲前一天,何江一遍遍默念演讲稿,他害怕明天在三万多听众面前忘词,那就尴尬了。哈佛的毕业典礼的毕业生演讲从17世纪开始,就是毕业典礼的一道重要程序。何江是哈佛建校381年以来第一个站上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毕业生。很快,他这位“哈佛演讲哥”的演讲在校友圈里传开了,甚至在国内各大媒体广为报道。图片来自于网络2017年8月,从湖南宁乡走出的麻省理工博士后,与弟弟一起到《儿行千里》聊了聊自己成长、学习的点滴。自豪地回忆了那些年爸爸妈妈淳朴的农村教育故事。而这些故事,至今看来,也是教育良才。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1988年何江出生时,他的老家湖南长沙宁乡的停钟村和80年代所有农村一样:土坯房会漏雨,泥巴路又窄又烂,糖水就是娃娃们的零食。就在那时有了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年初,大批村里年轻劳动力会拖着行李到上海、广州等有钱的城市打工挣钱,剩下老父老母带着孙子孙女在家种田养猪。年末了,年轻人“衣锦还乡”砌红砖瓦房,小娃娃互相炫耀父母带回的礼物。别人家红红火火,何江和弟弟却只能站在家门口羡慕。何江父亲何必成高中没毕业,但也算是村子里的高学历了。母亲因为当时家里条件差,所以小学都没读完。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三四岁的时候,何江和弟弟就跟着父母下田干农活了。“你们两个待在田坎上,别乱跑远!”何江父亲挑着刚从田里收割的谷子从狭窄田坎上经过,总会嘱咐一声两个儿子。何江母亲在田里弓着身子,赤着脚快速地割着一株一株禾靶子。这样陪着父母下田干活是村子里孩子常做的事儿。何江家有近八亩水田。每年能产五六千斤稻谷,除去给全家四口和牲畜吃的,剩下的父亲会卖掉,补贴家用,再养上两头猪挣一两千块钱,这就是一家子的年收入了。“现在去沿海能挣大钱呢,还能给家里盖红砖房,你怎么不出去呢?”常有村里人问。何江父亲说:“儿子不管不行,所以大家去赚钱,我们就多喂点猪,多种点田。”母亲总笑呵呵的:“舍不得孩子们。”“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也是何江父亲常常跟别人讲的一句话。所以,何江和弟弟何蛟龙出生后,父母就一直陪在他们身边。白天,父亲就出门干农活、捕鱼,晚上回来再累再苦也要给他和弟弟讲睡前故事。何江印象中,父亲的故事,永远都会有同一个主题——好好学习。上大学后,回忆父亲讲过的那些故事,何江很疑惑,父亲高中没毕业,哪里来的那么多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问了父亲,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我瞎编的,只是想告诉你们,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乡间的教育就是差了“陪伴”“你们有些啥子教育秘籍哟?”村里的人都这样问何必成夫妇。一个农村家庭,出了一个博士后,一个研究生,主要推手竟是“没文化”的父母,这就“有意思了”。背后的故事不仅羡煞全村人,更引起了一大波吃瓜群众的好奇。“农村的经验就是读书,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何必成对去采访的人说。为了告诉何江和何蛟龙,即使生长在农村,读书也很重要。何必成夫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小学放学一回家,何江和弟弟就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继续自习。看着屋外田间地头玩耍的小伙伴,何江说自己“其实还是挺想去村里面去玩一玩的。”这点小心思,何江父亲怎么会不知道。每天,在何家安静的正屋里,一个四方桌旁边,高中没毕业的爸爸,小学没毕业的妈妈,还有何江和弟弟,每人拿本书,看谁坐得久。何江和家人在举办家庭读书比赛,这是父亲为了让他和弟弟培养学习、看书的习惯,每天农活归来必备的特别环节。看着父亲、母亲和弟弟坐在旁边,他说:“如果我这个大哥带头带坏了的话,就不太像样子了。”所以何江会安静地坐在那里。可能因为这样,他现在成了比较坐得住的人。“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何江回忆小时候。看到他和弟弟的书跟没翻过一样,父亲就会考验他们,抽查书中的第几页第几章的中心思想,说得出来就证明他们看了。其实这是爸爸对他和弟弟记忆力的培养。中国农村娱乐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打牌了。何江父亲却斩钉截铁地说:“不打牌!俩人都不打牌!”还眨眨眼睛,示意前去采访的工作人员,“真的。”而唠家常则是农村的妇女农闲时最喜欢的事。但对于何江母亲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坐在两儿子身边,让他们给她念课本里的故事,跟他们讨论听不懂的地方。“每天看他们做作业,交流一下,这样陪他们比打牌开心。”何江母亲这样说过,经常很豪爽地“哈哈哈哈……”用魔性笑声表达抑制不住的自豪。何江说:“因为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如果不去读书,不重视教育,很少有能够从农村里面“跳”出来的。”所以他明白,爸爸妈妈不去打工,陪在他们身边,要求他们多学习,就是出于这样一个考虑。家长都很重视孩子教育,但是这样用心的陪伴,少有人做到。爸爸怕是“教育研究生”毕业的吧何江母亲是温和派,日常就是“和风细雨”;父亲是暴躁派,日常就是“狂风暴雨”。学习不好时,父亲一阵风,母亲就带着魔性的“哈哈哈哈……”笑呵呵地跑过去“解围”。“考得好!”“不错!”是母亲给何江和弟弟的自信教育。而父亲就是茶余饭后给他和弟弟讲小事情大道理。何江和弟弟回忆父亲给他们讲述的很多道理,感受如同历历在目。“男儿膝下有黄金”;“尊敬长辈,家里来了客人,饭桌上老人先吃,盛饭先给老人盛,再按辈分来”;“端碗不能这样,拿筷子手这样”……饭桌上,何江父亲总会讲这些俗套但不过时的道理。这成了父亲这位终身班主任交给何江和弟弟一生受益的课程。“还记得小时候爸爸讲那个秀才的故事,我深受激励。”何江回忆父亲讲过最深刻的故事:古时候,一个穷秀才住在一个地主家旁边,地主家正好在那里有一片竹林。一年春节,秀才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地主家的基业被写,有点不高兴,又看不惯对面人家有万卷书,就一下子把竹子全给砍了,有想法的秀才在对联后面简单地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地主更生气了,直接把竹子的根都给掘了,没了短字。但秀才仍有办法,再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恰好那时我家门前也有一片竹林,我觉得这对我似乎是有一种暗示作用。我第一次真真正正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何江对回忆父亲讲故事是的感受。回忆爸爸对自己的影响,弟弟何江龙也忍不住大谈一番:“高考那年,我没考上重点,有点厌学。爸爸没有骂我,也没有表态不让我读书还是怎样,直接把我拉到田里,让我去耕田,不理我也不教我。我也不怎么会,但是又必须做完,就这样累了我整整一天。然后问我,是学习,还是要干农活?”也就是何江爸爸这一累,又累出了一个研究生。何蛟龙回忆这个经历说:“很刻骨铭心,我非常记得那一天。”何江和弟弟在节目上讲述着和爸爸的这些故事,主持人何炅都不由地感叹:“爸爸隐瞒了学历吧,绝对不是高中没毕业,至少是教育学研究生。好有办法!”从不出门到出门,从不打工到打工上大学了,何江远赴美国,弟弟也考上了研究生,需要大量学费,父亲开始出去工作赚钱。他去过江西,去过武汉。西北的工价高一些,挣钱多,父亲就去了银川竖电杆。父亲做事情肯吃苦,比别人工资高一点,一根电杆的工价是20元。一根电杆一千多斤,很大,父亲说:“非常累,竖电杆。”2016年,何江在哈佛硕博连读结束了。父亲所有的累得到了回馈。作为毕业生代表,何江站上了哈佛演讲台,成为了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此前的他就获得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哈佛毕业演讲台上,何江讲述了一个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经历。他的事迹很快也在国内各大媒体广为报道。何江在国外出息,在宁乡停钟村全家为他感到自豪。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就去了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一切看上去发展得很顺利,但就是在这一年,父亲病倒了。在外面搞水利工程建设时,父亲受了寒,他总说自己是小感冒,没问题。却没想到是尿毒症,很快脚肿得很大,一百一十几斤的身体也肿到一百六十几斤。每次接电话,都会说:“我很好,身体坚持得住。你毕业事情多,弟弟在家就可以了。”每次接电话,父亲都这样说,就是不想让何江知道他的真实状况。冷清的家门口,父亲一个人坐在门前远望,背影下难掩对何江的想念,但他坚持:“想儿子,打个电话就够了,把自己的事业做好,把书读好就可以了。”宁乡与美国波士顿相差12 145公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何江只有通过视频来储存家和他的点点滴滴。现在,何江每天上午10点和父母进行视频,就是想关注父亲的身体状况。有时候,父亲的状态不是特别好,就会躲到镜头后面让母亲来视频,又或是故意把视频按掉,再用音频打过来。从不出门到出门,从不打工到打工,从生病到报喜不报忧,所有的事儿都是为了孩子,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父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