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专业目录

211
  • 建校时间:1948年
  • 招生简章:共21份简章
  • 院校类型:农林类
  • 所在地区:黑龙江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 院系所
  • 考试科目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指导老师
  • 拟招人数
  • (002)(资源与环境学院(待定))
  • ①1001英语②2022生态学③3034农业生态学综合测试、3035农业气象学 选一
  • 全日制
  • (0903Z3)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待定)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待定)
  • 02(待定)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急!急!急!第五届2010地球小博士(初中组)地理竞赛论文!!!!
    1.A.B—3;C—1B.A—2;D--1C.B—4;C—1D.A—3;D--42.“低碳”指的是:A.减少含碳物质使用B.减少碳元素排放C.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减少含碳资源的开发利用3.在防毒面具中用于吸附有毒气体……展开
    1.A.B—3;C—1B.A—2;D--1C.B—4;C—1D.A—3;D--42.“低碳”指的是:A.减少含碳物质使用B.减少碳元素排放C.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减少含碳资源的开发利用3.在防毒面具中用于吸附有毒气体的物质是A.活性炭B.金刚石C.石墨D.焦炭4.根据观察资料表明,城市里的温度比郊区确实要高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例如,上海、纽约年平均气温要比近郊高1.1℃,柏林要高1.0℃,费城要高0.8℃,莫斯科、巴黎、洛杉矶要高0.7℃,华盛顿要高0.6℃。下列不能正确解释“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的是:A城市中的建筑材料反射太阳辐射热量的本领小,因而在白天吸收了较多的热量。B城市中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因而用于蒸发水量损耗的热量很少。C城市建筑密度大,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向外流失。D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郊区。5.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海峡、表层海流流向分别是:A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流向地中海B土耳其海峡、大西洋流向地中海C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流向大西洋D土耳其海峡、地中海流向大西洋6.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8.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多少二氧化碳?A.12.98吨B. 3.67吨C.1.35吨D.0.89吨9.珊瑚礁的形成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下列海域中珊瑚礁分布最少的是:A 澳大利亚东海岸B 中美洲洪都拉斯C 埃及红海海岸D 美国西海岸10.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碳增加有关的是A.森林减少B.土地荒漠化C.气候变暖D.大气污染11.森林减少的危害有A.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B. 直接导致气候变暖C. 改变大气成分D. 环境污染加剧1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B. 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C.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塑料大棚D. 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13.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这次会议是在哪个城市召开的?A. 华盛顿B. 里约热内卢C. 斯图加特D. 哥本哈根14.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短期内不能再生,用完就没有了,未来资源的利用趋势是开发可再生资源。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风能B. 核能C. 太阳能D. 潮汐能15.我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A. 5%左右B. 10%左右C. 15%左右D. 30%左右16.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B.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C.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D.东南亚的马来群岛17.太阳能照射到地球后,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质是太阳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储存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质能是唯一一种可储存和可运输的非可再生能源B.生物质就是植物类,人们经常见到的有木材、农作物C.生物质能是可储存可运输的可再生资源D.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一样属于非可再生资源18.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下列选项哪个属于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A.五指山B.秦岭C.小兴安岭D.青城山你好啊、、那个,我也是要参加的,能不能麻烦你告诉我一下题目啊、、收起
  • 急求第三届地球小博士论文!急!!急急!!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653861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展开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653861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家乡 地球是一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记载着人类智慧的历代传承,记载着自然母亲哺育我们的点点滴滴,然而我们的家园却时有洪水、飓风、地震、沙尘暴等数不清的悲剧上演,这些自然灾害,夺走了生命,夺走了希望,夺走了一切的一切。和谐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被打破,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旱涝、台风、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些已经成为最难以抵挡的恐怖阴影,阴影下笼罩着死亡与犯罪,社会安全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那么是否能依靠最具毁灭性却也最具创造性的科技水平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呢? (这是我的论文的开头,下面你查找一些资料) 说明一下尽管有这些先进的防灾减灾科技设备,但在应用与建设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什么的。 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慨,呼吁大家保护环境,说明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下面是我的结尾,但长了点。。。) 那个铭记了一生难忘的2008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冰冻了人们的身躯,也冰冻了我们奔涌的鲜血。而5月12日,一场突然的地震,瞬间倾覆了学校、医院、家乡……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就愈发显得渺小,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抨击着我们无济于事的防备,是不是灾难意识还不够呢?如果当初建筑房屋,老板能为居民的住房安全考虑,不会黑心那么一丁点,在地震来临之时,房子是不是就能保护屋子里的人多一点呢?雪灾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那么,沙尘暴,这个有着自然灾害之称的毁灭性灾难,如果人类不会那样疯狂地砍伐树木,破坏地皮,沙尘是不是就永远被隔绝在了炽热的沙漠中呢?还有那黄河,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人类无节制地开垦放牧,泥沙每年滚滚流进黄河,让我们甚至不敢去幻想这样浑浊的黄河或许在很久以前,清澈如一双赤子的眸……朋友啊,你是否知道,在那所谓的自然灾害的名义下,真正的毁灭来源与人类这一颗贪婪的心啊!!屠杀珍惜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中的一个纽带,最终受害者,是自己!!面对树木,木材商的眼里写着无休止的欲望,殊不知再贱价的木料,也要历经十载的岁月啊……你们知道吗,在孩子天真的口中,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谚语已变成了“前人砍树,后人遭殃”这般的无奈与不堪入目啊。了解自己的处境吗?对自己的行为能负责吗?明白人与自然间,不是相互依存即是相互践踏的关系吗?自然是被动的,它以被人类破坏的生态来报复,其实是为了这些不会居安思危的人能快点清醒啊!!不要让公益广告中的预言成为现实,我相信只要从自己做起,不是说空话而是付诸行动,那最后一滴水,必将是上天感动的泪。 目前,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也不必惊恐,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专业部门会为我们做出权威判断。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自救并救助他人。 虽然灾害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相信,不再受破坏与践踏的自然将会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爱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吧,它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伊甸园。收起
  • 地理小博士高中组竞赛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的汶川(103.40E,310N)发生了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 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多地震的原因是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板块张裂地带 C、板块……展开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的汶川(103.40E,310N)发生了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 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多地震的原因是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板块张裂地带 C、板块挤压地带 D、地质灾害多2.我国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①洪涝②干旱③地震④台风⑤滑坡泥石流⑥飓风⑦风暴潮⑧火山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⑦ D.①②④⑤⑥3.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B.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 C.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D.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读图,完成4~6题4.图中Ⅰ、Ⅲ两区共有且频率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寒潮5.图中Ⅱ区,冬春季节突出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干旱 C.泥石流 D.滑坡6.图中Ⅳ区内,频率大且对公路交通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暴雨 C.地震 D.火山7.下列地形区中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A.长白山地 B.东南丘陵 C.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据此完成8~10题。8.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A. 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B. 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C. 污染严重的企业参与 D. 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9.下列叙述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A. 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河湖萎缩 B. 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C.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D.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10.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资源的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③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但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1.下列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最严重的是 A.火灾 B.瘟疫 C.毒气泄露 D.水灾12.我国很早就研究了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它发明的时间为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汉朝13.休眠火山是指 A.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B.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的火山 C.人类历史时期长期休眠,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D.今后不可能喷发的火山14.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活动最常见形成的是硫磺矿 B.地热资源都是火山带来的 C.全球气候变暖是火山爆发引起的 D.火山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15.下列选项中,与地下水作用关系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是 A.地面塌陷沉降 B.泥石流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沼泽化16.下列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 B.灾害性天气发生时,人类无法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 C.当气候变化超出正常变化范围时,人类也能够适应 D.人类对于这样的系统变化是能够应付的,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规模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据此完成第17题。17.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原因是东部地区 A.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小 B.人口素质差 C.人口、建筑物密集 D.地震震级高18.北欧建筑物的屋顶多呈尖状,主要原因是当地 A.日照不足 B.夏秋多大风 C.降雪量大 D.年温差较大19.下列地区最不宜建飞机场的是 A.地势较高的地方 B.城市郊区 C.沿海地 D. 多雾的地方20.我国各地楼间距不同,主要考虑的气候因素是 A.热量 B.风速 C.光照 D.降水量2008年1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严重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这次灾害的形成与拉尼娜有关,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回答21-23题21.图中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的正确环流方向和拉尼娜年该大气环流的强弱为 A.顺时针 强 B.顺时针 强 C.逆时针 强 D.顺时针 弱22.拉尼娜是雪灾和低温冻害形成的一个原因,另外和灾害形成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23.需谨防冰雪融化引发的次生灾害可能有 ①高海拔山区,须防冰雪融化后的土质疏松引发崩塌、滚石、滑坡等地质灾害 ②警惕融雪(冰)对输线电缆造成的大面积跳闸 ③气温回升明显,须加强畜禽、水生动物的疫情监测 ④要防范污水或有机污染物对饮用水造成污染。⑤山区要谨防冰雪引发的火山活动、地震等地质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24.如果水分条件相同,那么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25.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沙化 B.泥石流 C.石漠化 D.滑坡26.风暴潮属于 A.气象灾害B.地质灾害C.海洋灾害D.生物灾害27.下列措施中,可以减轻台风灾害的是 A.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 B.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C.进行水利基本建设 D.改良耕作制度28.下列地质灾害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 B.日本东部沿海的海啸 C.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 D.我国唐山的大地震29.下列做法能够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 A.通过养殖,实现海洋农牧化 B.制定渔业法,实行禁止捕捞制度 C.停止海洋矿产的开发 D.大力发展远洋渔业30.下列行为可能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有 A.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大面积围海造田 C.火电站的冷却水排入海洋 D.沿海地区农民喷洒农药31.有关暴雨、洪涝的正确叙述有 A.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遇地形阻挡,不利于暴雨的形成 B.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很少的国家 C.非洲是世界上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D.防洪需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32.有关地质灾害的正确叙述有 A.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无关 B.我国是火山活动频发的国家 c.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D.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33.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有 A.火山爆发、森林火灾 B.环境污染、台风 C.海啸、滑坡、泥石流 D.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某地理课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方圆1-2km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36题。34.与这种生态现象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可能是 A、滥采矿产 B、过度开垦 C、滥伐森林 D、过度放牧35、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华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36、利用现代化技术,结合地面实际调查,可推断此生态问题的发展趋势。适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声纳技术37.1965年起,美国倡导成立“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下列哪些国家参与 ①美国②英国③中国④俄罗斯⑤日本⑥澳大利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38.当遇到下列情况,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 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 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 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39.中国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洲空间局总部签署了“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航天局已成为这个国际减灾合作机制的正式成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重大灾害期间,可无偿获取其他成员国卫星提供的数据 B.我国将利用地球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的数据向受到灾害的其他成员国无偿提供数据支持 C.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空间合作的领域,提高我国在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D.这是由欧洲空间局和中国航天局发起建立的减灾合作机制4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特征是 A.充满活力B.生产发展C.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二、科技论文写作 灾害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自然灾害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科学发展注重的是经济、社会、人文、自然间的协调发展,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就其内容而言,减灾当属重要内容,因为减灾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请以“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600-800之间。 (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 答案:1-5:C C A B B 6-10:A B A C D11-15:D B D D B16-20:A B B A D21-25:A B B C B26-30:C B A B B31-35:B B A C B36-40:B A B C B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8107c0100ddfa.html7+7收起
  • 温室效应
    你可以从另一个好的方面考虑这个话题。利用“温室效应”的短波辐内射热量很大的容特点,来阐述如何利用这些热量来发展太阳能热电工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可以网上搜索以下Greenhouse effect 和Sola……展开
    你可以从另一个好的方面考虑这个话题。利用“温室效应”的短波辐内射热量很大的容特点,来阐述如何利用这些热量来发展太阳能热电工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可以网上搜索以下Greenhouse effect 和Solar thermal1。产3262366332生: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2。影响:环境影响 1)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 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2)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 海平面上升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 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i) 经济的影响 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份住在海港 附近的城市区域。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 ii) 农业的影响 实验证明在CO2高浓度的环境下,植物会生长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可会影响大气环流,继 而改变全球的雨量分布与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了解‘全球变暖’对各地区性气候的影响,以致对植物生态所 产生的转变亦未能确定。 iii) 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岸沼泽地区消失肯定会令鱼类,尤其是贝壳类的数量减少。河口水质变咸可会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相反该地区海洋鱼类的 品种也可能相对增多。至于整体海洋生态所受的影响仍未能清楚知道。 iv) 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是,地区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区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此外 ,温度的提高会增加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运用带来压力。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收起
  • 全国地理小博士李帅周为什么查不到
    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的汶川(103.40E,310N)发生了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多地震的原因3339666164是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B、板块张裂地带C、板块挤压地带D、地……展开
    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的汶川(103.40E,310N)发生了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多地震的原因3339666164是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B、板块张裂地带C、板块挤压地带D、地质灾害多2.我国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①洪涝②干旱③地震④台风⑤滑坡泥石流⑥飓风⑦风暴潮⑧火山A.①②③④⑤B.④⑤⑥⑦⑧C.①③④⑤⑦D.①②④⑤⑥3.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B.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C.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多样D.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读图,完成4~6题4.图中Ⅰ、Ⅲ两区共有且频率较大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B.泥石流C.水土流失D.寒潮5.图中Ⅱ区,冬春季节突出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B.干旱C.泥石流D.滑坡6.图中Ⅳ区内,频率大且对公路交通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B.暴雨C.地震D.火山7.下列地形区中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A.长白山地B.东南丘陵C.华北平原D.云贵高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据此完成8~10题。8.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A.专业技术人员参与B.公众的接受与参与C.污染严重的企业参与D.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9.下列叙述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A.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河湖萎缩B.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C.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D.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10.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①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资源的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③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但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下列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最严重的是A.火灾B.瘟疫C.毒气泄露D.水灾12.我国很早就研究了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它发明的时间为A.秦朝B.唐朝C.明朝D.汉朝13.休眠火山是指A.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B.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的火山C.人类历史时期长期休眠,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D.今后不可能喷发的火山14.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山活动最常见形成的是硫磺矿B.地热资源都是火山带来的C.全球气候变暖是火山爆发引起的D.火山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15.下列选项中,与地下水作用关系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是A.地面塌陷沉降B.泥石流C.土壤盐碱化D.土地沼泽化16.下列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B.灾害性天气发生时,人类无法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C.当气候变化超出正常变化范围时,人类也能够适应D.人类对于这样的系统变化是能够应付的,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规模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据此完成第17题。17.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原因是东部地区A.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小B.人口素质差C.人口、建筑物密集D.地震震级高18.北欧建筑物的屋顶多呈尖状,主要原因是当地A.日照不足B.夏秋多大风C.降雪量大D.年温差较大19.下列地区最不宜建飞机场的是A.地势较高的地方B.城市郊区C.沿海地D.多雾的地方20.我国各地楼间距不同,主要考虑的气候因素是A.热量B.风速C.光照D.降水量2008年1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严重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这次灾害的形成与拉尼娜有关,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回答21-23题21.图中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的正确环流方向和拉尼娜年该大气环流的强弱为A.顺时针强B.顺时针强C.逆时针强D.顺时针弱22.拉尼娜是雪灾和低温冻害形成的一个原因,另外和灾害形成有关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23.需谨防冰雪融化引发的次生灾害可能有①高海拔山区,须防冰雪融化后的土质疏松引发崩塌、滚石、滑坡等地质灾害②警惕融雪(冰)对输线电缆造成的大面积跳闸③气温回升明显,须加强畜禽、水生动物的疫情监测④要防范污水或有机污染物对饮用水造成污染。⑤山区要谨防冰雪引发的火山活动、地震等地质灾害A.①②B.②③C.①③⑤D.①②③④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24.如果水分条件相同,那么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A.无植被耕地B.人工草坡C.柏树林D.天然草坡25.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沙化B.泥石流C.石漠化D.滑坡26.风暴潮属于A.气象灾害B.地质灾害C.海洋灾害D.生物灾害27.下列措施中,可以减轻台风灾害的是A.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B.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C.进行水利基本建设D.改良耕作制度28.下列地质灾害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的爆发B.日本东部沿海的海啸C.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D.我国唐山的大地震29.下列做法能够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A.通过养殖,实现海洋农牧化B.制定渔业法,实行禁止捕捞制度C.停止海洋矿产的开发D.大力发展远洋渔业30.下列行为可能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有A.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B.大面积围海造田C.火电站的冷却水排入海洋D.沿海地区农民喷洒农药31.有关暴雨、洪涝的正确叙述有A.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遇地形阻挡,不利于暴雨的形成B.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很少的国家C.非洲是世界上每年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D.防洪需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32.有关地质灾害的正确叙述有A.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无关B.我国是火山活动频发的国家c.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D.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33.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有A.火山爆发、森林火灾B.环境污染、台风C.海啸、滑坡、泥石流D.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某地理课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方圆1-2km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36题。34.与这种生态现象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可能是A、滥采矿产B、过度开垦C、滥伐森林D、过度放牧35、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华北平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36、利用现代化技术,结合地面实际调查,可推断此生态问题的发展趋势。适用的现代化技术是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声纳技术37.1965年起,美国倡导成立“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下列哪些国家参与①美国②英国③中国④俄罗斯⑤日本⑥澳大利亚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④⑤⑥38.当遇到下列情况,不正确的做法是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39.中国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洲空间局总部签署了“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航天局已成为这个国际减灾合作机制的正式成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发生重大灾害期间,可无偿获取其他成员国卫星提供的数据B.我国将利用地球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的数据向受到灾害的其他成员国无偿提供数据支持C.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空间合作的领域,提高我国在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影响D.这是由欧洲空间局和中国航天局发起建立的减灾合作机制4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特征是A.充满活力B.生产发展C.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二、科技论文写作灾害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自然灾害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科学发展注重的是经济、社会、人文、自然间的协调发展,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坚持的是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就其内容而言,减灾当属重要内容,因为减灾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请以“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600-800之间。(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答案:1-5:CCABB6-10:ABACD11-15:DBDDB16-20:ABBAD21-25:ABBCB26-30:CBABB31-35:BBACB36-40:BABCB有啊,怎么可能哪收起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考研专业有哪些?
    建议你考是人民大学的环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国内少有的集经济学、管理学3236383436、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环境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培养高级专业……展开
    建议你考是人民大学的环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国内少有的集经济学、管理学3236383436、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环境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 环境学院在创建于1988年的国家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商品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是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重点投资建设的院系之一。现拥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食品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6个硕士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和环境科学2个本科专业,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发布时间:2007-08-30 08:35:48 作者: 环境科学系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学院建院时的两个系之一。现有一个本科专业、四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环境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为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食品科学。系主任:宋国君,办公室:010-62512045副系主任:王西琴,办公室:010-82502680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本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宽领域、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环境学院与该专业对应有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食品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本专业鼓励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在相关研究生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也可以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等。 环境科学硕士点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工作。主要课程: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环境统计方法与应用、现代生态与环境科学、高等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实验、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规划方法与案例、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生态规划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环境工程原理等。研究方向一:环境规划与管理本方向教师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规划研究,包括水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生态规划等;环境过程研究,包括大气环境过程、水环境过程等;环境管理研究,包括排污许可证研究、环境标准研究,包括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研究等;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包括环评制度研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师资队伍:柴发合研究员(讲座教授)、宋国君教授、王西琴副教授、李岩副教授、孟伟研究员(兼职教授)、郑炳辉研究员(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二: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主要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食品中的污染物,特别是致癌物、环境激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师资队伍:曾凡刚教授 李洁副教授研究方向三:污染控制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垃圾可持续填埋集成技术研究。师资队伍:张景来教授 郑祥副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过地理学的传统界限。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空间分析技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深造,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以及遥感原理与应用,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地学信息图谱,城市遥感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源与环境遥感,包括生态遥感、定量遥感、城市遥感、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灾害控制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城市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与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等。师资队伍:李建新副教授 李海萍副教授 王汶副教授 生态学硕士点 本专业研究内容主要针对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工程建设与规划等方向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若干前沿与热点问题,它包括理论、方法、管理与实践等层次,开展广泛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内容,同时解决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实际问题。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为生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并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多学的交叉和渗透,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优势和研究成果积累,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为了保证生态学科的稳定发展,环境学院于2003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建立了生态学野外试验站,投资400余万元购置了大批先进科研设备,成为生态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事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建立野外实验观测站是提高生态学专业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食品科学硕士点 本专业设置食品质量研究和食品分析两个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环保等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以食品卫生、营养、感官品质等食品质量及其变化、维护、检验、评价等为研究中心,并与现代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市场营销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现代食品科学已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本专业近5年的建设成果主要有: 编写教材3部,专著10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部级研究项目15项;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承担联合国研究项目1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 发布时间:2007-08-30 08:30:49 作者: 该系主要依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该学科1985年起招收环境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建立环境经济研究所;1991年建立环境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1996年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经济/环境工程双学位生;1997年成为第一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1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评审,成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目前该系下设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1个本科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管理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该领域国内高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学科点。现该学科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全球环境问题”和“人口与环境”五个研究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博士)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本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硕士)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本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自然资源管理(管理学硕士) 研究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管理综合研究与公共政策分析,内容涉及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制订、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等。 本学科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科群、经济学科群和环境学科群,以公共管理学、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和发展关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骨干长期致力于我国资源管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学,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如《中国生态农业》、《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生态学—中国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等,取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管理学学士)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本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已经形成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紧密联系现实环境与发展问题,注重政策分析和应用实践的专业风格,在国内外教育和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多年来本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分析工具,熟悉环境经济与管理活动规律和政策法规;具备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参与宏观决策的能力。收起
  • 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造成影响,而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的主体,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从林而达指导的博士生刘颖杰的研究结果看,过去20……展开
    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造成影响,而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的主体,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从林而达指导的博士生刘颖杰的研究结果看,过去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影响不明显。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升高了0.74℃。尤其是1975年以后,全球平均气温以每10年0.2℃的速率加速升高。从我国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看,北方地区增暖趋势非常显著,而南方各地区增暖趋势没有北方明显。  气温上升对各地粮食产量产生了较大波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复杂,不同地区温度差异较大,变化趋势不同,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作物生长都有一个适宜温度范围,不同作物生长的适温范围不同。  统计结果表明,从目前的情况看,东北地区由于采取了适应措施,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正面的。温度升高后,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东北地区有了更好的条件采用晚熟高产玉米、大豆品种和选种冬小麦、水稻等高产作物,农作物栽培和耕作制度也发生相应转变,总的生物产量增多了。另外,气候变暖使得影响作物的冷害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预计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对增温还有适应的潜力。未来十几年内,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可通过改换品种和调整播期抵消增温造成的不利影响,甚至获得发展。  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的作物则对温度升高的适应性较差,温度的上升抑制了产量的上升。温度上升,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总干重和穗重减少。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除了作物本身的品种特性以及遗传因素外,区域的气候条件和自然地理也是重要的方面。水资源不足是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限制因子,而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但在过去20多年里,这些地区的粮产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这主要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及农业科技的进步。  华东地区、中南地区的农作物对温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这说明该地区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还不敏感。但是数据显示,在1984~2003年期间后期,粮食总产量却明显下降了,这可能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耕地迅速减少和播种面积快速下降有关。  由此可见,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对气候变暖适应性较强,近期内气候变暖并不会给这些地区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中纬度地区适应性较差,但是通过科技进步,仍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低纬地区,由于本身温度就高,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加上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该区域的粮食安全将会首先面临严峻考验。  另外,降水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降水对产量的区域影响比较复杂,也会对粮食总产量产生影响。虽然近50年全国降水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和西北西部的一些地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却呈显著减少趋势。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日也显著减少,这意味着出现强降水的概率增大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的变化也会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  粮食产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气候因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中,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收起
  • 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论文(高中组)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06332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展开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06332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节能减排的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节能减排的着手点 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要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节能减排的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9.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今年全国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5000万支,中央国家机关将率先更换节能灯。 节能减排和我们的生活 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减少约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地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收起
  • 全国第五届地球小博士地理大赛初中组试题
    一、3264623932单项选择题:A.B—3;C—1B.A—2;D--1C.B—4;C—1D.A—3;D--42.“低碳”指的是:A.减少含碳物质使用B.减少碳元素排放C.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减少含碳资源的开发利用3.在防……展开
    一、3264623932单项选择题:A.B—3;C—1B.A—2;D--1C.B—4;C—1D.A—3;D--42.“低碳”指的是:A.减少含碳物质使用B.减少碳元素排放C.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减少含碳资源的开发利用3.在防毒面具中用于吸附有毒气体的物质是A.活性炭B.金刚石C.石墨D.焦炭4.根据观察资料表明,城市里的温度比郊区确实要高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例如,上海、纽约年平均气温要比近郊高1.1℃,柏林要高1.0℃,费城要高0.8℃,莫斯科、巴黎、洛杉矶要高0.7℃,华盛顿要高0.6℃。下列不能正确解释“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的是:A城市中的建筑材料反射太阳辐射热量的本领小,因而在白天吸收了较多的热量。B城市中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因而用于蒸发水量损耗的热量很少。C城市建筑密度大,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向外流失。D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郊区。5.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海峡、表层海流流向分别是:A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流向地中海B土耳其海峡、大西洋流向地中海C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流向大西洋D土耳其海峡、地中海流向大西洋6.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7.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温差 北半球 8.1℃ 22.4℃ 14.3℃ 南半球 17℃ 9.7℃ 7.3℃ 北纬40度 5℃ 24℃ 19℃ 南纬40度 15.6℃ 9℃ 6.6℃造成上述北半球温差变化比南半球大的原因是:A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小于北半球,而海洋面积大于北半球。B北半球夏季吸收的热量比南半球多,冬季吸收的热量比南半球少。C洋流的影响D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北半球,而海洋面积小于北半球。8.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多少二氧化碳?A.12.98吨B. 3.67吨C.1.35吨D.0.89吨9.珊瑚礁的形成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下列海域中珊瑚礁分布最少的是:A 澳大利亚东海岸B 中美洲洪都拉斯C 埃及红海海岸D 美国西海岸10.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碳增加有关的是A.森林减少B.土地荒漠化C.气候变暖D.大气污染11.森林减少的危害有A.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B. 直接导致气候变暖C. 改变大气成分D. 环境污染加剧1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B. 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C.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塑料大棚D. 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13.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这次会议是在哪个城市召开的?A. 华盛顿B. 里约热内卢C. 斯图加特D. 哥本哈根14.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短期内不能再生,用完就没有了,未来资源的利用趋势是开发可再生资源。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风能B. 核能C. 太阳能D. 潮汐能15.我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A. 5%左右B. 10%左右C. 15%左右D. 30%左右16.下列地区中,光照资源最丰富的是A.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B.亚欧大陆中部的内陆地区C.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D.东南亚的马来群岛17.太阳能照射到地球后,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质是太阳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储存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质能是唯一一种可储存和可运输的非可再生能源B.生物质就是植物类,人们经常见到的有木材、农作物C.生物质能是可储存可运输的可再生资源D.生物质能和化石燃料一样属于非可再生资源18.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下列选项哪个属于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A.五指山B.秦岭C.小兴安岭D.青城山19.下列关于我国风能资源描述正确的是A.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风力发电总量跃居世界前3位B.风力发电已逐渐走进居民住宅,成为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C.风能是新型能源,相应的使用设备目前不是很成熟D.我国已在东南沿海建成最大风力发电站20.海洋能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海洋能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B.波浪发电是波浪能的唯一利用方式C.盐差能这种新能源已进入示范应用D.盐差能既是海洋能,也是化学能21.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山区的0℃等温线将上移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D.海平面将上升22.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B.一月0℃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23.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升趋势,我国应采取的积极能源政策有A.不断提高煤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B.降低国内原油产品价格C.节约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D.相应提高国内能源产品价格24.将卫星天气影像图(左)中红点与其相应的天气现象照片进行连线,正确的是:A. A—3,B—1;B. A—3,C—1;C. A—2,B—1;D. A—1,C—2;25.产生二氧化碳的三个重要来源是①火电排放②汽车尾气排放③建筑排放④塑料大棚排放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6.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以下哪几项?①“发展低碳经济”②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③“增加碳汇”④“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7.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到相应林场购买碳汇林或种树。这是从消耗二氧化碳角度实行低碳生活的一种方法。可见,多种树,保护植物也是降低碳排放的手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B.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盐和水分C.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再把无机物分解,从而产生物质循环D. 林业碳汇措施低成本、多效益、但是不易操作28.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公共交通系统于 1863年1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它位于:A 纽约B 东京C 伦敦D 巴黎29.下图是欧洲地区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示意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获取墙壁建筑材料的难易程度的差异B. 环保意识的差异C. 气候上的差异D. 宗教信仰的不同30.南十字星座状如“十”字,是全天88个星座中最小的星座,主要在南半球可以看到,同北极星一样可以指引方向。一些国家的国旗或国徽中有南十字星标志,下列四个国家的国旗或国徽中有一个没有南十字星标志,这个国家是:A 新西兰B 巴布亚新几内亚 C 巴西 D 巴拿马31.“低碳经济”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的发展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B.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无法选择低碳能源资源C.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一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D.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没有技术研发能力32.被喻为“埃及之母”的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的。尼罗河下游的定期泛滥主要是受哪条河影响:A卡盖拉河B白尼罗河C青尼罗河D阿特巴拉河33.下列山地中垂直带谱最丰富的是:A 珠穆朗玛峰B 勃朗峰C 乞力马扎罗山D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34.2008年7月,飓风“多莉”从墨西哥登陆,对墨西哥和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飓风属于:A 热带气旋B 亚热带气旋C 热带反气旋D 亚热带反气旋35.下面情景最有可能是由哪种自然灾害引起的。A. 泥石流B. 台风C. 地震D. 火山36.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减排二氧化碳A. 2.5千克B. 6.4千克C. 6.25万吨D. 16万吨.3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水稻为例,如果少浪费0.5千克粮食,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0.5千克,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A. 18万吨B. 24.1万吨C. 61.2万吨.D. 130万吨38.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A. 20%~25%B. 30%~35%C. 40%~45%D. 50%~55%39.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包括以下中的①尽量使用收费的塑料袋购物②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③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④给空调外机穿上外套,保持清洁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0.“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注意节电、节气、熄灯B. 坚持爬楼梯,少乘坐电梯C. 尽量买本地生产的商品D. 自己购买小排量汽车,不乘坐公共交通二、科技论文写作,两题任选一题。1、以自己所在家乡为例,说说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试着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2、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要求:观点鲜明,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400~600之间。(注:也可以采取调查报告、作文、书画、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找百度 文科里可能有 楼主您好: 一、单项选择题:(11)c (12)a (13)d (14)c (15)15% (16)c(17)c (18)b (19)d (20收起
  • 高中地理小博士论文,有关低碳
    低碳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我们写过,加!当今,打开电视机我们不难发明,荧频上灾难片屡见不鲜。前几年的《后天》及最近的《2012》,都因此世界末日为题材的电影。不雅影后的我们在赞美高超的拍摄技能……展开
    低碳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我们写过,加!当今,打开电视机我们不难发明,荧频上灾难片屡见不鲜。前几年的《后天》及最近的《2012》,都因此世界末日为题材的电影。不雅影后的我们在赞美高超的拍摄技能的同时,心里难免有担心与疑问,世界末日真的会来吗,到那时真的会像电影里的情节那样吗? 只得说电影中的情节是有一定的预见性和真实性的。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有生命的物质多样性削减、极端天气的频繁浮现,都是电影情节的前奏。因而,环保问题一天比一天成为全世界的核心。 时下最紧张的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低碳生活这个概念。家喻户晓,引起全球变暖的根本缘故原由是碳酐排放超过标准。超过限量的碳是在人类出产和消费过程中孕育发生的,要削减碳排放就要响应的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出产勾当。 长期以来,世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的能量物质消费布局都因此砂礓燃料为主的,并且因为出产技能等问题,在进行工业出产的过程中碳酐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大天然开始了她低级阶段的“抨击”。这时许多人才俄然熟悉到了这种出产方式所造成的紧张后果。于是,为了挽救天然,低碳的生活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只管即便削减,从而减低碳酐的排放量,是一种简略而又简朴的生活方式。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对减低工业出产过程中碳酐的排放量的相关技能问题,是无计可施的。那末,我们只有秉着低碳的这样一个生活态度,来配合努力营建一个低碳的生活情况,从而处理完成全球变暖的问题。要想将这种生活态度付诸行动其实也很容易。 要开始低碳生活,起主要改掉以高耗能为价钱的“便利消费”的癖好。之后,逐步形成一种低碳的生活习惯。形成这种习惯其实很简略,比如,骑脚踏车外出、少改换电话、煮面条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顺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出门购物自备购物袋等等。只要我们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华侈,就能开始我们的低碳生活。可是,低碳生活并非要让各人决心的去俭仆而抛却恬静的生活,而是但愿各人可以或者许返朴归真与天然调和相处。 从此刻开始,插手“低碳族”的行列吧,掩护我们赖以保存的家园,为人类的夸姣未来配合努力!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