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但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有这样一位老者,在耄耋之年提出了智慧农业的概念,将传统农业与新兴的物联网,信息化结合,这一创举被视为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潮流。他就是我国农业工程科学家,农业电气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2005年给学生作报告受电影启发立志学农1932年11月,汪懋华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的一个贫寒家庭,一家老小都靠着母亲的一台缝纫机维持生计。从小汪懋华就开始帮母亲干活, 白天放学后他去小店铺售卖做好的帽子补贴家用,晚上则帮忙剪裁帽子模板。清贫的生活培养了汪懋华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也让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读书的机会。在学生时代,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次,学校放映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影片中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让他感受到了农民面对丰收时的喜悦,同时也意识到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心仪的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开始了他与农业工程相伴的一生。 农业离不开土地,从事农业研究也需要实践经验。大二时,为了响应国家开垦种植天然橡胶的号召,汪懋华短暂地离开象牙塔,来到了海南岛,成为拖拉机垦荒队的一员。他白天驾驶拖拉机开垦荒地, 晚上在工棚里学习农机使用原理,将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生产中的经验紧密结合。这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汪懋华被选派为赴苏联留学,根据当时祖国建设的需要,他改修农业电气化专业。汪懋华(第三排左二)留学苏联期间与研1962年,汪懋华以全优的成绩结束学习,获得了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迫不及待地往农场跑,想让自己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时刻记得“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经过不断创新去造福人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农业工程师。”让农业搭上电气化的顺风车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新建的农业电气化系。20世纪六十年代,半导体技术飞速发展,担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汪懋华敏锐地认识到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他组织学生到乡村蹲点开展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思考如何尽快推动发展我国农村电气化的实践。即使是在特殊时期,他仍然下乡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并组织相关人员系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带头在学校为相关专业教师开设了电子电路进修课程。循着这一思路,他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筹备建设实验室,1978年实验室建设完成,这是中国农业高等院校的第一个自动化实验室。汪懋华与自动化实验室建设的大型模拟计虽然在实验室成立之初条件简陋,很多设备不齐全,但汪懋华还是带领团队开始了“拖拉机牵引性能综合测试方法”和“基于微处理器的农业机械多用测试仪”的项目研究,并于1987年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88年,汪懋华又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城镇居民禽蛋供给长期匮乏的问题,他带领研究生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了微电脑孵化机控制器,随后又发展成为二级分布式孵化厅控制系统。采用这项科研成果生产的新型孵化机,1993年获国家星火科技进步奖,1995年获国家新产品奖。汪懋华(右)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从精细农业到智慧农业中国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汪懋华认为精耕细作是中华民族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基于视觉信息和丰富的农作管理经验的早期实践。在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和现代智能化监控技术进行结合后,汪懋华提出了“精细农业”的概念。精细农业就是指一种基于信息和知识优化农作实践管理的集成系统,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革命。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快速进步,美国农业土壤学术界率先提出实践定位农作管理的理念。汪懋华根据国际农业工程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率先传播了这一技术思想,并将学科发展方向定位在“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这个全新领域。1989年,汪懋华主持国际农业工程学术讨2000年,汪懋华担任“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直接参与了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园建设,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农业机械》上开辟专栏向全国普及这一思想。汪懋华认为,精细农作技术研究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技术系统应用发展本身,它的实践将提高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和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作物生产管理观念和模式上产生深刻的变革。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缩小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前沿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我国抓住了新的农业革命中这一重要发展机遇。1995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92级博士毕业合2020年,耄耋之年的汪懋华仍然活跃在科研的最前线。他结合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发展特点和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智慧农业”的新概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他发起了首届“智慧农业”国际研讨会,引领了“未来农业”的技术潮流。智慧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眼下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层面需要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协同支持。汪懋华认为智慧农业应该集信息和智慧于一体,是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值得追忆的往事,也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生活的体验。令我终身记取的是知识来源于勤奋和‘谦受益,满招损’。我总是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去不断学习、拓宽新知识。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我愿意以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年轻有为的学者和科技人员共勉,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实践农业新科技革命奉献自己的余生。”——汪懋华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文献:1.《汪懋华院士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精细农业向智慧农业演进发展的趋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魏登封,农村工作通讯 2016,(10),22-243.《客家院士之农业工程专家——汪懋华》,温冰,客家通讯,2016,(02),7-94.《“农业自动化开拓者”汪懋华: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王晓科学网博客5.《精耕细作洒汗水,沃土良田织锦绣》,今日科苑6.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