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一个新型的传染病——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感染病例数已达数百万却仍然在持续增长,数以十万计的人们在疫情中痛失所爱。那些“看不见的敌人”其实从未远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一次次战胜疫病走到今天,不能不提起那些甘于衬托在历史背景里的抗疫斗士!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与传染病较劲了大半辈子的女科学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刘民教授于1961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或许是生而即为抗击传染病而来,正是在这一年,建国前130年间在我国先后六次大流行的霍乱在建国后销声匿迹12年后卷土重来。当年夏,广东阳江县多个沿海公社卫生院腹泻就诊量剧增,多者日可达百余例,后相继累及全省等地。其后的数十年里,国人一直在与霍乱斗争。一、供职防疫,防治霍乱霍乱是什么?那是一种因摄入受到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的、以持续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通常发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因腹泻造成脱水甚至死亡。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这是共和国青年的光荣传统。党和国家需要的地区,就是时代青年应该在的地方。因此,刘民就读大学时毅然选择了预防医学专业,并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安徽的一所防疫站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在正青春的七年里,她满怀热忱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她清楚,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饮用了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因此在工作中大力宣传防疫理念,普及霍乱知识,改变饮水习惯,改善并保障用水安全,她用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诠释着一个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的使命与责任。当今时代,少有人了解霍乱一词的含义,不得不感谢那个时代勇担使命、奔赴全国防疫前线的勇士们。在工作中,她慢慢意识到自己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强烈兴趣,传染病流行病学更深层次的奥秘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她,推动着她日后将要做出的到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身)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择。二、临危受命,抗击非典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北京爆发肆虐,首都很快成为抗疫主战场。当时,中国的疾控系统正处于初建阶段,防疫站也刚刚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的专业人员极度缺乏,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刘民已经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的一名教师、传染病流行病学领域颇有名气的业内专家。所以,当北京市委从北京大学选拔专家指导各区抗疫的时候,她成为了学院5名首批选派专家之一,到宣武区疾控中心支援抗疫工作。在这里,她成功指导处理了建筑工地的首例聚集性疫情。当时,中华家园建筑工地前后数日陆续出现20余病例。在没有现代大数据手段辅助的情况下,她深入一线,指导防疫人员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以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捕捉重要信息,确定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医学观察和隔离措施。这对于当时民工疫情尚不多见的北京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她指导完成的宣武区首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分析报告,为之后的疫情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三、消除乙肝,宏伟蓝图乙肝,全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中国一直是乙肝高负担国家,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数比例甚至曾达到10%。疫苗的接种使情况有所好转,但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因此防止育龄人群感染是乙肝防控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刘民教授长期专注于这一研究课题,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攻关成果。刘民教授课题组曾于2015-2017年分别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Lancet global health》、《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等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里,中国乙肝流行率从高流行降至中流行,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是对过去20年中国乙肝防控工作的肯定,也为中国乙肝病毒家庭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2019年3月1日,刘民教授课题组在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表题为Countdown to 2030: eliminating hepatitis B disease,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中国在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全球消除乙型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这一目标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仍面临的挑战。四、全国专家,战疫新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全国知名专家,刘民教授被选派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并作为国家卫建委常驻工作组成员,与同事一起实时研判、分析疫情,直接服务全国国家疫情防控决策,为预测、调整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策略建言献策。自大年初二起至今,刘民教授已持续100余天常驻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工作,每日撰写专业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开展疫情形势研判与未来趋势预测,并就疾病传播风险分级评估、死亡患者特征、医务人员感染、儿童患病特点、重点人群防护等问题进行专项研讨,形成专项分析报告。此外,刘民教授还带领课题组师生编写完成新冠肺炎科普图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知识110问》中英文版,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既专业又通俗易懂的解答,为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答疑解惑,普及传染病和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五、桃李芬芳,薪火相传教书育人三十余年,刘民教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学生。他们有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的奋战在医院感控一线、有的追随老师的身影传承教书育人工作。在这抗疫战疫的春夏,桃李正芬芳。她的学生刘军,现供职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曾多次援助非洲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发生后,刘军第一时间带队前往武汉,是最早一批前线支援专家。在江城春意盎然、援鄂队凯旋之际,刘军所带团队又毅然奔赴绥芬河,转战北境守国门,加入境外疫情输入防控阻击战。她的学生刘珏,现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34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唯一的“80后”成员,与她一起昼夜值守、持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在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防控之外,在妇女儿童健康等公共卫生领域,刘民教授同样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公卫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功成未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任职在卫健委、疾控、海关、高校、科研机构等预防医学相关机构的公卫人以专业的知识素养和严谨的防控实践为战胜疫情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国家看到并且欣慰于他们的努力,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视将再次达到高峰,公卫人才也将更加得到重用,我们期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更大更好的发展!(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刘杰、吴俣、张景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