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周云东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陈礼和
简介陈礼和,1974-1978年在原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水利工程专业学习,任教至今。1994年被评定为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筋混凝土基本理论及非杆系大体积混凝土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李守德
李守德简介男,1972年生,博士,副教授。1994年扬州大学农水专业本科毕业,并于连云港开发区从事建设监理工作;2000年获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获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任教。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获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2007年~2008年,借调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工作。已发表科技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方向边坡稳定与渗流分析;堤坝、道路与基坑工程·主讲课程本科生:土力学,土工试验·主要成果研究课题作为子题负责人之一承担了973计划(2007CB714100)之子题“堤防溃决水-土耦合动力学机理”项目研究;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突发性典型水污染事故特征及对策措施研究”项目;参加了“路基施工工艺对结构物的影响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可液化地基抗震与防渗”、“宁淮高速公路非饱和土边坡水份运移规律”等项目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李守德,朱岳明,程德虎,虚拟单元法求解渗流流量,岩土力学,2009Vol.30No.1:27-32李守德,徐红娟,田军,均质土坝管涌发展过程的渗流场空间性状研究,岩土力学,2005Vol.26No.12:2001-2004李守德,于达,基坑防渗体局部失效渗流场变化特征,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10):2-5李守德,张晓海,刘志祥,基坑工程管涌发生过程模拟与分析,工程勘察,2003(2):14-18李守德,张土乔,王保田,天然地基土在基坑开挖侧向卸荷过程中的模量计算,土木工程学报.2002(5):70-74李守德,陆杰峰,俞洪良,Goodman接触面单元的修正与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Vol.23No.15:2628-2631李守德,王保田,张福海,张文慧,降雨入渗与蒸发过程中非饱和土边坡土体吸力,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5(3):31-36李守德,何斌,王成龙,条分法土坡稳定分析中若干问题的讨论,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会议论文集,北京,2006.8李守德,王保田,许永振,周阜军,路基非饱和土水份运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中南公路工程,2005Vol.30No.3:53-56李守德,K.T.Law,王保田,土水特征曲线的滞回特性与干湿路径,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会议论文集,杭州:2005.5李守德,岩土力学中的不可逆问题与不可逆热力学,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4.10:854-857·研究生培养协助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指导6名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办公室:岩土楼407;电话:025-83787032手机:13951682072邮箱:lishoude@hhu.e.cn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张福海
简介张福海、1970年生,1994年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98年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9月在河海大学就读岩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1990.9-1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张富有
张富有简介男,1972年2月生;1990年~1994年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系;1994年~1997年攻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97年~2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张坤勇
张坤勇简介2004年6月~至今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任教;2008年2月~2009年2月,BuildingandConstructionDepartment,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张华
简介张华,女,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2002年获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4月至今在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任教;·研究方向大跨度结构非线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沈扬
沈扬简介1980年5月生,浙江杭州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9-2002.7浙江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学士;2002.9-2007.7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
-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导师介绍:吴跃东
简介吴跃东,男,1969年9月生,汉族,福建省云霄县人,副教授。1991年7月获河海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10月获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6月获河海
-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研究生 硕士 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学校概况河海大学建于1915年,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