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义,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生命科学学院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法国居里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杂志EcoHealth(IF=1.5)的副主编;中国科学探
-
潘兴斌,1955年4月出生,1987年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2004年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1993年任教授,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
王开运,植物生态学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芬兰科学院森林生态和管理优秀中心高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创新基地兼职研究员。
-
孙卓,1967年11月生。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纳米科技学术带头人。于2001年负责组建了“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应
-
陈中原,1953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1993年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后和ResearchAssoci
-
丁钢,1953年生。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普教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上海市市教育学会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主编、《教育研究》编委、英国《国际教育管理研究杂志》特邀编委、《香港教师中心学报》编辑顾问、英国SAGE出版社《国际课程与教学研究手册》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八国教育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成就: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文化与教育、教育文化与社会,教育政策、教师教育、教育叙事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著编出版著作10余种,在海内外以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曾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二等奖等,以及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和上海市教委“首届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其自身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研究优势上,在教育与文化研究方面在国内和国际学界具有盛誉。学术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开拓了儒佛道教育比较、书院文化、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等研究领域。通过中国教育传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理论探索,以全球教育文化的视野,发掘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中国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方法和理论基础;二是关注现实教育变革的文化理由研究,以确立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国际教育发展中的自身特色。在教育与日常实践、教师教育创新等方面,强调从全球文化与本土知识创新的理论张力,拓展中国的教育研究。在国内首先倡导教育叙事研究。对国内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和大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倡导和推进作用。在学术上也为教育研究新的方向及其研究领域的开拓,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办主编出版每年两辑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已出版10辑),不仅重申了多学科对话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拓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及其国际关系、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对话,提供一个对话的中介和共享的学术平台。这份集刊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鼎力支持,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组织和形成了一个国际中国教育研究学者的网络,打造了国际知名的学术品牌;四是开拓教育文化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主要从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角度研究教育活动的一个学术领域,从跨学科的视野、运用多学科方法研究教育中的政策及相关各类教育问题,切实地推进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四是建立了一个符合我国发展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教师教育研究数据分析系统和实验系统,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以先进信息技术支撑的研究平台。
-
侯润宇,1945年生于昆明,七岁学习钢琴,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59年在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1964年直升入上海音乐
-
胡应和,1952年8月11日生。于美国依阿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
-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历史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
-
朱自强,1960年12月生,198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入选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7年3月在日本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3月获日本工学博士学位。1990至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