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案例刑法总则教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刑法教程》等
-
一、基本情况田宏杰,女,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法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
-
于志刚,男,1973年5月生,河南洛阳人。 一、学位、学历等1.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
-
陆敏,男,1958年生,汉族,上海市人。1979年考入华东政法学院。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毕业后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在职攻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
-
刘玫,女,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事诉讼法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颐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院,1987年毕业于中国
-
刘根菊教授,女,1943年生,河北南宫市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本校大专、本科生、硕士生讲授《刑事诉讼法学》
-
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从1岁开始在黑龙江省长到17岁,1980年后随父母搬迁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1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工作三年。1988年考入中国
-
屈新,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特约英文编辑和翻译;先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讲授英语、法律英语、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律师制度和经济法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人权法学和法律经济学。 代表性论文:1、“律师在场”:让正义看得见(载于《法制日报·理论版》2003年10月23日第51期)2、论鉴定人的法律地位及责任机制(载于《政法论坛》2003年12月第6期)3、论对刑讯逼供的控制与申诉途径(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3月1日第2期)4、《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适用中疑难问题之探讨(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3月1日第3期)5、论再审不加刑的合理性(载于《中国法治新闻》2004年3月第3期,中国时代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6、论我国大陆监外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于《人民司法》2004年3月第3期)7、论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确立(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4月第2期)8、论审前羁押的限制适用(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6月30日第6期)9、从基本理念看现代司法改革(载于《法制日报·理论版》2004年6月24日第84期)10、论司法为民与现代司法理念(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1、论刑事程序中对契约精神的引入(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12、论社区矫正的反思与再定位(载于《中国司法》2005年第9期)13、《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若干规定》适用中疑难问题之探讨(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4年第7期)14、论鉴定人资格的认定(载于《中国司法》2007年9月1日版)15、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贿赂形式的确定(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6、论检察官的客观义务(载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问题与前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研究会2007年年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17、建立我国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实证分析(载于《证据科学》2008年第16卷第6期)18、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的程序保障(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9、我国刑事司法职权优化配置的理性分析(载于《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构建》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文集2008年卷,2009年5月版) 专著:1、《刑事程序的宪法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独译)2、《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独著)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开放课题项目(主持人):中国证据制度的经济学分析(项目批准号:08KFKT005)2、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司法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体系和责任机制研究》3、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主要参与人):司法鉴定人的执业责任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7SFB3018号)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要参与人):刑事诉讼法律移植研究(项目批准号:07CFX042)
-
个人情况姓名:王顺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1月最后学历:博士研究方向:刑法、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现任职务:犯罪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