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长江科学院硕士流域水环境与生态专业目录

  • 建校时间:1951年
  • 招生简章:共0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湖北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 院系所
  • 考试方式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拟招人数
  • (011)空间信息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815Z2)流域水环境与生态
  • (24)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平台研究
  • 专业:(不含推免)
  • (010)水环境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815Z2)流域水环境与生态
  • (23)水生态修复
  • 专业:(不含推免)
  • (010)水环境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815Z2)流域水环境与生态
  • (22)水环境治理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关于硕士研究生的上课情况问题
    很多时候都要自己做PPT讲课,其次也是老师授课,但一个班的人很少。教材基本没内有,都是很开放的,课容程倒是次要的,关键要看你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甚至你不发文章是不让你毕业的。……展开
    很多时候都要自己做PPT讲课,其次也是老师授课,但一个班的人很少。教材基本没内有,都是很开放的,课容程倒是次要的,关键要看你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甚至你不发文章是不让你毕业的。导师一般一个老师带几个吧,刚开始进去不怎么交流,等你到研二研三你就牛了,导师那时和你交流就多了,因为他要申请基金,而申请基金的筹码就是你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双赢。我不是南大的,你可以找你们学校以前考上南大的,或者找学校老师了解,他们手上肯定有大量的资料。你可以找你们学校以前考上南大的,或者找学校老师了解,他们手上肯定有大量的资料。收起
  •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咨询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3363393137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展开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3363393137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询/News_View.aspx?id=249@才思教育答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800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考试要求1.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2.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3.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地貌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问题;地貌年代确定方法;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及全球地貌特征。重点是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2)地貌年的代确定方法(3)地貌形成与发展控制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2.理解内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态组合,地貌形态的研究方法。(3)地貌演化理论。(4)华北地文期(5)山地成因分类(6)高原成因分类 3. 了解内容(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类(2)构造、岩性对山地形态的影响三、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考试内容有关第四纪的基本概念;第四纪的划分方案;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成因类型划分;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人类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考试要求1.掌握内容:(1)有关基本概念;(2)第四纪的划分方案(中国的和国际的);(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标志;(4)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冰期间冰期划分方案,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阶段划分;全新世气候阶段划分;(5)人类的演化阶段及特征,人类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6)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基本方法(7)第四纪地层测年的主要手段;(8)我国第四纪各时期主要动物群及特征。2.理解内容:(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3.了解内容 (1)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4)地球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5)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与资料整理四、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 考试内容 风化壳与残积物;斜坡地貌与堆积物;洪积物与洪积地貌;河谷地貌与冲积物;岩溶地貌及堆积物;冰川地貌与堆积物;黄土与黄土地貌 考试要求1.掌握内容:(1)各种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特别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泥石流堆积物风积物等(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征及识别标志。(3)有关基本概念(4)河流阶地类型、研究方法及新构造意义(5)黄土地层(6)黄土中的气候旋回记录2. 理解内容(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6)黄土的成因问题(7)黄土—古土壤序列(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内容。 (1) 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3)地球上黄土的分布(4)荒漠的类型及我国荒漠的分布特点(5)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川类型(6)岩溶旋回(7)河谷的形成与发展五、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考试内容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识别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考试要求1. 掌握内容:(1)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3)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2. 理解内容 (1)新构造运动的下限 (2)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与新生性 (3)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4)中国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差异3. 了解内容。 (1)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六、地貌和第四纪工作方法考试内容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地貌图的编制;第四纪地质图的标志;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考试要求1. 理解内容 (1)地貌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2)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3)第四纪地质剖面图的类型及制作方法 (4)普通地貌图的编制 (5)第四纪地质图的一般编制方法2.了解内容 (1)专门地貌图的类型及特点 (2)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3)遥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判识标志600 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试卷结构基本概念 约30%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 约30%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 约40%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学一、绪论考试内容地理学、地理环境、人类环境、地理学的划分、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试要求:1、掌握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2、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3、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4、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5、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地球考试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考试要求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3、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4、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特征。5、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三、地壳考试内容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考试要求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2、理解岩石的定义,了解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3,了解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4、了解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5、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6、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掌握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7、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类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类及地震带。9、理解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了解地壳演化简史。四、大气和气候考试内容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考试要求1、理解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气、固、液体杂质等,掌握大气各成分间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2、理解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征。3、了解大气的热能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4、理解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掌握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5、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的变化与分布。6、掌握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8、了解降水的形成、类型,掌握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9、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10、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11、理解天气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12、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13、掌握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14、掌握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15、了解气候变化简史。理解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16、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17、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五、海洋和陆地水考试内容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沼泽、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掌握海及其分类。3、理解海水的组成,掌握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4、理解潮汐与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5、了解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6、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义。9、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10、掌握河流的补给的形式、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12、理解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我国河流的分类。13、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类型、理解湖水的性质、湖泊水文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15、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水文特征以及沼泽的分类。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17、掌握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六、地貌考试内容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考试要求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理解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4、理解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掌握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5、理解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7、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9、理解风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10、掌握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七、土壤圈考试内容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考试要求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土壤形态的特征,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3、理解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熟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4、了解土壤因素学说,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6、掌握土壤的分类、理解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征。8、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9、理解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考试内容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考试要求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2、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3、理解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性。4、了解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类。5、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6、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7、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8、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9、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10、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1、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2、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考试内容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原则、自然区划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考试要求1、理解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的整体特征。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本质含义。4、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6、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7、理解土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掌握土地的分类8、掌握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9、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10、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咨询收起
  • 急求专业课考研真题
    你好,获取真题copy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是直接找该大学的学生学长要;二是去该大学找找校内或周边的复印店,一般复印店都会留有以前的试卷以方便后人来复印;三是去该大学找校内书店、考研代理……展开
    你好,获取真题copy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是直接找该大学的学生学长要;二是去该大学找找校内或周边的复印店,一般复印店都会留有以前的试卷以方便后人来复印;三是去该大学找校内书店、考研代理机构来代购;四是上该校BBS、考研论坛之类的论坛找;五是上淘宝之类的购物网站搜索购买。祝你成功:)去跟他们学校的学姐联系吧,据说是没有真题的。 你好,获取真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是直接找该大学的学生学长要;二是去该大学收起
  • 人文地理考研有没有侧重的方向啊?能告诉我你的QQ吗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3264663633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展开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3264663633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 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3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3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3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3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40、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 41、中国人口转变模式:(1)加速增长accelerated growing1949—1959;(2)负增长negative growing1959—1961;(3)高速增长high growing1961—1971;(4)减速增长decelerated growing1971—1980;(5)波动增长fluctuated growing1980—1992;(6)持续增长sustainable growing1992至今。 4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矿产等 43、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1)自然构成:A、性别构成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B、年龄构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2)社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44、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4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 46、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4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48、人口年龄金字塔:山型、瓮坛型、钟型。 49、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50、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1)绝对数量大;(2)发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 51、农业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2)海登的宴享说;(3)多因素耦合说: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古文明基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压力与追求、偶然性因素触发与催化。 52、农业起源的地点:(1)美国索尔:植物驯化最初中心是东南亚;(2)考古学证明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 53、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1)农业活动需要定居;(2)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54、人类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3)印度:公元前2500年;(4)中国:夏(公元前2100--1600年)。(5)墨西哥:墨西哥首都附近;(6)玛雅: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一带;(7)印加: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玛雅、印加是玉米文明。 55、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目前存在于亚马孙地区、刚果地区、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56、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1)中国:火耕水耨(用火烧去田中的杂草,用水淹死杂草);(2)欧洲中世纪:敞田制(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区获得耕种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均须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麦和黑麦、春小麦和燕麦、农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57、传统农业类型:(1)旱作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小麦占重要地位。(2)水稻农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古巴、委内瑞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周围、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种植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果品业、花卉业与旅游业;(4)游牧业: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58、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马西等。 59、现代农业特点:(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所消费的;(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60、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suitcase farm(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1、工业的扩散: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俄国、美国、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 62、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63、工业类型:(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6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2)资源:(3)能源:水力、蒸汽机、电力;(4)市场;(5)劳动力;(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65、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2)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3)微电子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4)英美产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技术和新的服务业。 66、当前全球经济形势:(1)需求不旺;(2)生产力过剩;(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4)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67、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68、种族多源论(魏敦瑞):(1)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2)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亚发展为棕种人;(3)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69、种族一源论: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可能是西南亚、北非或东非)。 70、种族与环境:(1)肤色: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2)人体结构: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于细长;(3)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热带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寒冷人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黄种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皮肤紧缩形成直发,黑种人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皮肤松弛形成卷发隔热防晒。(4)体重与长四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黑人体重轻而长肢体善于投掷长矛,汗腺多,散热快,嘴巴大,厚唇,宽鼻便于气流通畅,手掌和脚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细血管较丰富,对体温调节较完善;因纽特人体重重,脂肪厚,散热少;白种人高鼻梁狭鼻对冷空气有预热作用。71、种族划分的标志:(1)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非洲人卷发;(2)肤色: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在14000个/MM以上;(3)身高:与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4)头颇形状:头骨指数=头宽/头长*100;(5)鼻形: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6)指纹:亚洲人多斗型、黑种人多弓形、欧洲人多箕形。 72、世界种族划分:(1)白色种族群: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大陆西部、北非、西亚、南亚;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黑色种族群: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4)棕色种族群: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岛上。有澳大利亚种族和三大群岛种族。 7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74、种族主义:是一种以种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75、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76、民族地理学:研究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探讨民族发展演变的学科。 77、世界民族的分布:共有3000个左右,汉族人数最多,超过12亿,其次有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1)形式分布区: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2)机能分布区: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78、中国民族分布:汉族占92%,分布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 79、民族的迁移:(1)印第安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加勒比地区、巴西、美国;(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美迁移。 80、民族的集聚:(1)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2)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81、民族的变化与整合:(1)北美印度安的文化变化:传统玉米种植地位下降,玉米主食让位于面包,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出现,砖房替代土坯房,电器代替传统用器,汽车替代马车,英语普及;(2)西班牙人在拉美与印第安人的整合:斗牛传到墨西哥(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美国英语、信新教的占优势,形成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82、民族地理学研究的意义:(1)促进民族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能发挥应有的作用;(3)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繁荣民族经济作贡献;(4)促进民族团结,开展民族教育。不同的学校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具体每个学校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你想考哪个学校,就去看下他们的招生简章就很清楚了。人文地理比较厉害的学校有哪些?福师大、浙大、安师大哪个比较好一些?收起
  •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咨询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询http://y……展开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不提供往年试题,不举办自命题科目辅导班,研究生院招生办不办理购书业务。往年复试分数线、导师和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请向相关学院老师咨询或到学院网站查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2015硕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才思教育答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800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考试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考试要求1.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2.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3.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地貌学基本问题 考试内容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问题;地貌年代确定方法;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及全球地貌特征。重点是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2)地貌年的代确定方法(3)地貌形成与发展控制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2.理解内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态组合,地貌形态的研究方法。(3)地貌演化理论。(4)华北地文期(5)山地成因分类(6)高原成因分类 3. 了解内容(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类(2)构造、岩性对山地形态的影响三、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考试内容有关第四纪的基本概念;第四纪的划分方案;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成因类型划分;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人类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考试要求1.掌握内容:(1)有关基本概念;(2)第四纪的划分方案(中国的和国际的);(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标志;(4)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冰期间冰期划分方案,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阶段划分;全新世气候阶段划分;(5)人类的演化阶段及特征,人类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6)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基本方法(7)第四纪地层测年的主要手段;(8)我国第四纪各时期主要动物群及特征。2.理解内容:(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3.了解内容 (1)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4)地球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5)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与资料整理四、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 考试内容 风化壳与残积物;斜坡地貌与堆积物;洪积物与洪积地貌;河谷地貌与冲积物;岩溶地貌及堆积物;冰川地貌与堆积物;黄土与黄土地貌 考试要求1.掌握内容:(1)各种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特别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泥石流堆积物风积物等(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征及识别标志。(3)有关基本概念(4)河流阶地类型、研究方法及新构造意义(5)黄土地层(6)黄土中的气候旋回记录2. 理解内容(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6)黄土的成因问题(7)黄土—古土壤序列(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内容。 (1) 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3)地球上黄土的分布(4)荒漠的类型及我国荒漠的分布特点(5)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川类型(6)岩溶旋回(7)河谷的形成与发展五、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考试内容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识别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考试要求1. 掌握内容:(1)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基本概念(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3)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2. 理解内容 (1)新构造运动的下限 (2)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与新生性 (3)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4)中国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差异3. 了解内容。 (1)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点 (3)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六、地貌和第四纪工作方法考试内容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地貌图的编制;第四纪地质图的标志;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考试要求1. 理解内容 (1)地貌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2)第四纪地质的野外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3)第四纪地质剖面图的类型及制作方法 (4)普通地貌图的编制 (5)第四纪地质图的一般编制方法2.了解内容 (1)专门地貌图的类型及特点 (2)3S技术在地貌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3)遥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的判识标志600 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试卷结构基本概念 约30%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 约30%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 约40%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学一、绪论考试内容地理学、地理环境、人类环境、地理学的划分、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试要求:1、掌握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2、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3、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4、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5、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地球考试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考试要求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3、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4、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特征。5、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三、地壳考试内容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考试要求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2、理解岩石的定义,了解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3,了解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4、了解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 5、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了解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6、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掌握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7、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类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类及地震带。9、理解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了解地壳演化简史。四、大气和气候考试内容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气温、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考试要求1、理解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气、固、液体杂质等,掌握大气各成分间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2、理解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征。3、了解大气的热能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4、理解气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掌握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5、理解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的变化与分布。6、掌握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8、了解降水的形成、类型,掌握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9、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力、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10、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11、理解天气系统基本概念,掌握气团和锋面、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12、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13、掌握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14、掌握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15、了解气候变化简史。理解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16、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17、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五、海洋和陆地水考试内容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沼泽、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掌握海及其分类。3、理解海水的组成,掌握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4、理解潮汐与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5、了解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6、理解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义。9、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10、掌握河流的补给的形式、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12、理解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我国河流的分类。13、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类型、理解湖水的性质、湖泊水文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15、掌握沼泽的成因、沼泽水文特征以及沼泽的分类。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17、掌握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六、地貌考试内容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考试要求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理解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4、理解流水作用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掌握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5、理解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点。7、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9、理解风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10、掌握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七、土壤圈考试内容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考试要求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土壤形态的特征,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等。3、理解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熟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4、了解土壤因素学说,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6、掌握土壤的分类、理解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征。8、理解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9、理解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考试内容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考试要求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2、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3、理解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性。4、了解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类。5、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6、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7、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8、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9、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10、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1、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2、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考试内容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原则、自然区划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考试要求1、理解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的整体特征。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本质含义。4、理解地域分异的尺度,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6、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7、理解土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掌握土地的分类8、掌握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9、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10、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收起
  •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考研要考什么科目
    考研考试科目以学校官网的通知为准,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公布。此3337393530时对于考研的人来说,可能已经晚了,没有时间复习,但由于考试科目一般变动不大,所以可以参考近几年尤其是上一年的考试科目……展开
    考研考试科目以学校官网的通知为准,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公布。此3337393530时对于考研的人来说,可能已经晚了,没有时间复习,但由于考试科目一般变动不大,所以可以参考近几年尤其是上一年的考试科目进行复习。南京林业大学的考研科目可以在学校官网上找到,首先打开官网,在“招生就业“的下拉列表中点击”研究生招生“;其次在打开的页面中点击”“招生工作”;然后在新页面中的“硕士招生”栏右上角,点击“MORE”按钮,即可找到有关硕士招生的各种信息;最后在各通知中找到历年“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打开即可获得各专业考试科目。例如2015年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11数理统计(含试验设计)或618高等数学或619化学④811植物生理学或812土壤学(含地质)。复试科目为:512森林培育学或519经济林栽培学同等学力加试:土壤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苗圃学。链接为http://gsnfu.njfu.e.cn/html/12/8242.html收起
  • 跨流域调水的生态影响
    水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它是地域综合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并对其他因素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跨流属域调水必定会影响不同流域地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①淹没土地……展开
    水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它是地域综合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并对其他因素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跨流属域调水必定会影响不同流域地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①淹没土地。②大量移民。③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渗入;河岸动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蚀;下游沿岸环境质量下降。④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如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影响人的健康。⑤因用水过多,或不当,可能造成受水地区耕地盐碱化。⑥浮游生物人海量减少,使河口地区捕鱼量减少。⑦有的河流,在洪峰期“泛滥”的洪水,一是将土壤表层盐碱冲走,另是洪水带来的淤泥为土地增加了肥料。收起
  • 污染预防的5个手段,并就一种详细说明?这是中大的考研题,希望有同仁们可以提供下答案。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相当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与此同时,水价不合理、节水措施不落实和……展开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相当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与此同时,水价不合理、节水措施不落实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二)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统一规划,优化配置,多渠道保障城市供水 (一)各地区研究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要优先考虑和安排城市用水。要依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尽快组织制定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并将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应包括水资源中长期供求、供水水源、节水、污水资源化、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要在综合考虑当地水资源挖潜、大力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上,依据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跨流域调水。 (二)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要科学确定供水水源次序,城市用水要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当地水、后过境水。逐步改变过去一个水系、一个水库、一条河道的单一水源向城市供水的方式,采取“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方式。建立枯水期及连续枯水期应急管理制度,编制供水应急预案,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建立河湖闸坝放水调控制度,保证城市河湖环境用水。严格限制城市自来水可供区域内的各种自备水源。今后,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自备水源,对原有的自备水源要提高水资源费征收额度,逐步递减许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城市,严禁新建任何取用地下水的供水设施,不再新批并逐步压减地下水取水单位和取水量。 (三)大力提倡城市污水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纳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干旱缺水地区的城市要重视雨水、洪水和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沿海城市要重视海水淡化处理和直接利用。 三、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一)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各地区特别是设市城市的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容量和城市功能,合理确定城市规模,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活动。城市节约用水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的参照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缺水城市要限期关停并转一批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尽快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40%的城市,在达标之前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并限制其新建供水工程项目。 (二)加大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定并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强制性标准。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要制定政策,鼓励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均不得继续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凡达不到节水标准的,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不予供水。各单位现有房屋建筑中安装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必须在2005年以前全部更换为节水型器具。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在2002年底前,完成对供水管网的全面普查,建立完备的供水管网技术档案,制定管网改造计划。对运行使用年限超过50年,以及旧城区严重老化的供水管网,争取在2005年前完成更新改造工作。 四、坚决治理水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限期改善地表水水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划分水功能区,确定污染物排放容量,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分解到排污单位。各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地表水水环境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十五”期间,所有设市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并实施跨地区河流水质达标管理制度。要组织制定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各项开发建设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重点保护好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20万人口以上城市应在2002年底前,建立实施供水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并在北京、上海等47个环保重点城市实施生活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公报制度。 (二)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因地下水资源超采出现大范围地面沉降或海咸水倒灌的城市,要划定超采区范围,向社会公布,并规划建设替代水源和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城市绿地建设、河道砌衬和非道路覆盖等,应兼顾自然水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特别是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严禁向湖滨、河岸、水体倾倒固体废弃物,并限期整治和清理河道。 (三)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工业污染防治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进一步加大“一控双达标”工作力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责令其限期停产整顿或关闭。“十五”期间,要使工业企业由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转向全面达标排放。 (四)“十五”期间,所有设市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05年,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到2010年,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今后,城市在新建供水设施的同时,要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缺水地区在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时,还要同时安排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自备水源单位,都应当建立中水系统,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居住小区中水系统建设。要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回用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五、健全机制,加快水价改革步伐 (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国家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对小城镇及西部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给予资金倾斜;对各地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对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所购置的设备可加速折旧。各地要继续落实好国家投资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配套资金;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实行专款专用、滚动使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和建设贷款及债券本息的偿还。 (二)逐步提高水价是节约用水的最有效措施。要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尽快理顺供水价格,逐步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科学、完善的水价机制。要提高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尽快制订本行政区域内的用水定额和城市水价调整方案,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的供求情况,适时调整。在逐步提高水价的同时,可继续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对超计划和超定额用水要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 (三)全国所有设市城市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开征污水处理费。各地在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时,要优先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满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需要。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也要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济机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确定回用污水的合理价格,促进和鼓励污水的再利用。 六、加强领导,完善法规,提高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对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水资源规划中,要明确目标,优化项目,落实措施,协调行动。要把有关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治理水污染、污水回收利用,以及城市水环境保护等各种水的问题,妥善安排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不同的用水需求,处理好各种用水矛盾。 (三)强化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各地要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和年审工作,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今后城市新建和改扩建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有用水、节水评估的内容。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制度,排污必须经过许可。 (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加快立法步伐,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决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逐步将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五)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公民掌握科学的水知识,树立正确的水观念。加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使广大群众懂得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把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目标变成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自觉行动。要加强舆论监督,对浪费水、破坏水质的行为公开曝光。同时,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收起
  • 历史学考研研究方向有那些?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02……展开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  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04外国史学史  2)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  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1)学科简介  考古学(后改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2)培养目标  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3)研究方向  01古文字学  02旧石器时代考古  03新石器时代考古  04商周考古  05战国秦汉考古  06魏晋南北朝考古  07隋唐考古  08文化人类学  09宋元明考古  10东方建筑  11文化遗产研究  12古代陶瓷  13文物学  3. 历史地理学  1)学科简介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和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实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历史地理学方面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3)研究方向  01.中国历史地理  02.生态环境史  4.历史文献学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历史文献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中华典籍与文化  02专题文献  03历史文献学  2)培养目标  ①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②掌握历史文献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③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专业特色  该专业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5.专门史  1)学科简介  专门史是属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是对人类历史的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及其规律,是人类历史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对当代中外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史学流派的介绍,着重于研究热点、争论分歧和问题症结的分析。  2)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华侨华人问题、东南亚史的理论基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事务问题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3)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经济史  02区域社会经济史  0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04中国文化史  05中国环境史  06中国宗教史  6.中国古代史  1)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2)培养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创见,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3)研究方向  01 中国上古史  02 隋唐五代史  03 魏晋南北朝史  04 宋元史  05 明清史  06 西北民族史  07 中外关系史  08 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史  09 历史地理与地名学  10 中国思想史  7.中国近现代史  1)学科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  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  2)培养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品行良好,立志为国家、社会甚至以及人类发展作贡献;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此外,应不乏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3)研究方向  01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02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03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04 中国近代基督教史  05 中华民国史专题  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07 中国近现代军事史  8.世界史  1)概述  世界史专业是一级学科历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其相互联系与交流诸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广角度地深入探讨,科学地揭示各国、各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2)研究方向  世界史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英国史,02美国史,03欧洲学,04现代化比较研究,05英联邦发展研究,06欧洲文化史,07犹太文化史。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熟悉国内外史学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打好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收起
  • 新疆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
    一、专业全称及性质:生态学(理科)二、主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学……展开
    一、专业全称及性质:生态学(理科)二、主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学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程序》三、与专业最接近的选修课:《农业气象学》《环境学导论选》《环境微生物学选》《 城乡规划设计》《测量学》《3S技术》四、专业技能:实践技术:熟练掌握GINGKOV1.0、SPSS、TWINSPAN&DCA past等植物的分析技术。五、考研涉及课程:英语、政治、数学、生态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大气污染学等(因院校和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异)。六、可供参考的考研院校、方向和相关名师:所在学校名称导师姓名主要研究方向备 注 南京农业大学 崔中利 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微生物结构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南京农业大学 黄为一 微生物发酵与酶工程、土壤养分的微生物活化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云慧生态系统生态学硕士生导师。许 艇生态系统生态学硕士生导师。另外,还有以下方向:中国农业大学1、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 2、景观生态与土地持续利用3、农牧生态工程与食品安全 4、分子生态与生态毒理5、土壤生态及土壤生物 6、恢复生态与生态安全7、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8、理论与进化生态学9、生态系统生态学 中科院1、植物生态 2、生理生态 3、细胞生态上海交通大学1、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       2、生态毒理学 3、污水生物处理          4、土壤生态学 5、可再生能源工程四川大学1、分子生态学 2、生物安全 3、数值生态学       4、生态工程    5、生态与资源环境管理七、就业方向1、可以在园林景区、林业局、花卉企业或基地、风景区、森林公园、环保局、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林场、苗圃等,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环保、城市规划、园林、农林、水利、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生态监测和动物保护等工作;2、还可以在高校任教或在高校、动植物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八、企业单位对应聘者专业素质的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九、最近两年我校本专业的就业率:专业07年08年生态学 82.05%十、近期对专业有利的政策:1、为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流域水环境保护等四个领域生态补偿试点将启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加大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力度,给生态学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一、本专业就业前景: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品的开发长期处于空白状态,造成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染负荷已经越来越构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这不得不使我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了生态学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此类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不足的部分主要来自与生态研究相关的其他专业如环境工程专业、林业、动植物专业以及化学专业等。从工作地区来看,生态专业的毕业生分布于我国从沿海到整个中西部地区,工作地域广泛。 我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阶段,对于生态工作者来说,主要任务有生态保护、生物生态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等。长期以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过度砍伐、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控制。生态保护的任务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对生物习性和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发生物产品,我国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致力于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产品开发等。这类产品目前在国外和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具有很大的市场,这项工作可以大力促进西部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领域将充分发挥其专业特点,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新兴生态产品行业的佼佼者。 今后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无疑将大大地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结合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将使生态材料、生态产品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必将大展宏图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