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纳米材料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共11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苏州大学一所以精英化教育为特色的公办学院,是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的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的新型学院。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设施一流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学院成立于2010年12月。2011年10月,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 所“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之一。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纳米产业的需求,依托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等学院(部)雄厚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组建的国内第一家以培养纳米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院。学院融合了苏州大学和世界上首家开设纳米技术本科专业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优势课程,制订了国际化的教学方案,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一年级分小班互动教学并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全方位英语语言能力强化,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牵头建设1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6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 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60%。2019年全球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中,上海大学位居16位。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一个机、电、测、控多学科交叉的学院,下设精密机械工程系、机械自动化工程系、自动化系、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无人艇研究院和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涵盖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四个一级学科。拥有9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五”期间,机械电子工程被列入第一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现代制造系统、仪电自动化分别被列入第二期上海市重点优势学科和重点特色学科。1998年起,先进制造及自动化学科连续三期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期间,学院所属的能源工程优化调控技术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能源工程与新技术”学科三大方向之一。2013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15年以来,学院在建上海市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高原学科,特别是2016年开始学院担负着上海大学医工结合国际一流学科方向建设重任。2017年,包含我院四大一级学科的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获批教育部一流学科,旨在解决海上智能运载系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在装备的型号列装上去的突破。服务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福州大学——化学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学科进入国际ESI学科排名前1‰,3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学科排名前1%。学校综合实力在美国新闻网、泰晤士、上海软科等权威世界大学排行榜名列全球第601-800名,内地高校第26-62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由著名化学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在1958年福州大学成立之初创建,是福州大学设置最早的系之一。1961年化学系与同期建立的化工系合并为化学化工系。1984年由化学化工系又分立成化学系和化工系。2001年5月两系合并组建为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学院按二级学科设有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物理化学系、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与制药工程系和实验教学中心等六个教学单位。按照研究方向设有包括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级在内的13个科研团队。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涵盖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化学、材料化学、食品安全与药物化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且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拥有制药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点。拥有制药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点。化学学院建有化学和化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物理化学、材料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食品安全、药学、能源与环境化工、工业催化等研究方向。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1年4月,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暨南大学协议。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学校的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30个一级学科上榜,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三,其中新闻传播学获评A-,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获评B+。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再次成立了新闻学系,周冷、马戎、马彦珣、吴文虎、黄匡宇、马秋枫、蔡铭泽等先后担任系领导,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1年,新闻学系扩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口语传播系和计算新闻传播研究中心。设有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和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挂靠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方面,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全英)、网络与新媒体6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广告学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新闻学、广告学专业2017年12月接受了教育部评估中心和俄罗斯公共认证中心组织的中俄联合国际认证。学院是中国新闻奖报送单位,推选的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学院是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会长、广东省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所在单位。安徽大学——英语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学校创建于1928年当时省会安庆市。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学校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6个院(系、部),95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中心)的前身是安徽大学外语系,最早成立于1928年,是安徽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现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六个语种本科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下设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外,还有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TI)。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迄今,学院共有50多名毕业生被外交部录用。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专业成为外交部选拔干部的定点单位。诸多毕业生已走上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彭树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戴庆利任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倪四义任新华社总编办公室副主任,桂四海成为了香港新船王,赵一凡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顾曰国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査道炯任北京大学教授,朱刚任南京大学教授,吴嘉任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经济发展官,霍建强任新西兰议会议员,等等。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00多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其中工程硕士有20个领域),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5所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进入ESI世界排名前2.2‰,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4‰,化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2‰。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3名。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源于1984年创办的原江西工业大学食品工程系和江西大学食品科学系。1994年与生物科学工程系重组为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2014年因学科发展需要,成立食品学院。学院现有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全省共2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西省重点学科,拥有我国高校食品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农产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中德联合研究院、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江西省农产品精细加工协同创新中心等相依托(目前全国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的双平台布局的高校仅两所)。2017年,科技部批准“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我院又增加一所国家级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此外,还拥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五星学科”,成为2014年江西省唯一的“中国一流研究生学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