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902年
  • 招生简章:共30份简章
  • 院校类型:师范类
  • 所在地区:北京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张西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张西超职称:副教授工会主席研究领域:职业心理健康(OHP)、员工帮助计划(EAP),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战略压力管理;员工工作压来管理与应对、职业倦怠、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林丹华职称:副教授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家庭婚姻治疗;健康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电话:010-58805516Email:danhualin@bnu.e.cn 学习经历(1)博士(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导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思维与认知发展(2)硕士(1998年9月-200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导师:方晓义教授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社会性发展(3)本科(1989年9月-199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工作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家庭治疗教育心理学 社会工作工作经历(1)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副教授(2006年7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讲师(2003年8月-200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4)专业咨询员(1998年10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5)园长助理(1996年9月-1998年7月):总后六一幼儿园(6)幼儿园教师(1993年7月-1996年7月):总后六一幼儿园社会兼职2006年至今: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特聘专家 科学研究一、主持的科研项目1、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家庭复原力的特点及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追踪研究,2009.10-2012.10(主持)项目批准号:CFA0908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转型期外来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2008-2010年(主持)项目批准号:08CSH0283、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多部门和社会参与项目: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活动,2007年2月(主持)项目批准号:2006-ZY-244、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子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主持)5、2006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工读学校学生艾滋病综合预防干预模式探讨(主持)6、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干预研究(主持)项目批准号:06BDJY00177、北京市团市委中少部委托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团队辅导员调查研究。(主持)8、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主持)二、参与的主要项目1、2007年美国NIH(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资助项目:文化与年轻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研究。(项目核心成员)2、2005年美国NIH资助项目:中国艾滋孤儿的心理社会需求:纵向评估。(项目核心成员)3、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干预及推广研究(项目核心成员)。项目批准号:ABA03012。4、2003年美国NIH资助项目:社会歧视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项目核心成员)。项目批准号:1R21TW006375-015、2003年美国NIH资助项目:中国年轻高危妇女STD/HIV预防研究(项目核心成员)。项目批准号:NIH/OARPSI2004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I.发表的学术文章Lin,D.,Li,X.,Stanton,B.,Fang,X.,Lin,X.,Xu,X.,Ma,L.,&Xia,C.(2010).Theory-basedHIV-relatedsexualriskrectionpreventionforChinesefemalerural-to-urbanmigrants.AIDSEcationandPrevention,22(4),344-355.林丹华,方晓义,Xiaoming,Li.青少年吸毒行为预防干预研究述评及展望.心理发展与教育,inpress.林丹华,苏少冰,胡伟,何立群.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的毒品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inpress.林丹华,范兴华,方晓义,谭卓智,何立群,XiaomingLi.(2010).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33(3):732-735.林丹华,范兴华,XiaomingLi,潘瑾.(2010).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6(3):288-293.林丹华,马丽霞,徐晓叶楠,蔺秀云,王芳.(2010)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2):183-186.林丹华,杨阿丽,王芳,XiaomingLi,张琢诗.(2009).工读学校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5(4):101-108.林丹华,陈晓晨,翟冬梅.(2009).中学团干部教师职业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4):498—500.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蔺秀云.(2008).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5):531-533.李卓,林丹华.(2009).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分析——以山西太原的调查为例.青年研究.7:8-15.林丹华,XiaomingLi,方晓义,冒荣.(2008).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4(3):36-42.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8).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心理科学,31(2):304-308.陈晓晨,翟冬梅,林丹华.(2008).小学教师生活、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1):98-100.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蔺秀云.(2007).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6):400-403.方晓义,蔺秀云,林丹华,刘杨,李晓铭.(2007).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其满意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1):31-34林丹华,申继亮.(2007).挑战与希望并存:北京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6(3):21-37.林丹华,申继亮.(2007).北京市少先队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和培训需求调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6(1):16-29.Murnan,J.,Sharma,M.,&Lin,D.(2007).Predictingchildhoodobesitypreventionbehaviorsusingsocialcognitivetheory:childreninChina.InternationalQuarterlyofCommunityHealthEcation,26(1):73-84Li,X.,Stanton,B.,Fang,X.,&Lin,D.(2006).Socialstigmaandmentalhealthamongrural-to-urbanmigrantsinChina:aconceptualframeworkandfutureresearchneeds.WorldHealth&Population,6:1-18林丹华,苏文亮,邓林园,XiaomingLi.(2006).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2(4):52-57.林丹华,方晓义,蔺秀云,XiaomingLi.(2006).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抑郁情绪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6):614-616.方晓义,蔺秀云,林丹华,李晓铭,邓林园.(2006).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心理学报,38(6):877-885.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6).青少年吸烟者的吸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2):121-123.蔺秀云,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苏文亮.(2006).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9(5):1206-1211.Lin,D.,Li,X.,Yang,H.,Fang,X.,Stanton,B.,Chen,X.,etal.(2005).Alcoholintoxicationandsexualriskbehaviorsamongrural-to-urbanmigrantsinChina.DrugandAlcoholDependence,79(1):103-112.林丹华,方晓义.(2005).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8(3):702-705.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5).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1(4):122-127.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刘惠.(2005).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中国艾滋病性病,11(2):158-160.林丹华.(2005).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心理发展与教育,增刊:99-105.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2005).社会环境危险性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57-63.方晓义,夏翠翠,林丹华,黄丽娜.(2005).母子性格、性格匹配与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1(3):22-26.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苏立增.(2004).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4):49-55.Chen,X.,Li,X.,Stanton,B.,Fang,X.,Lin,D.,Cole,M.,etal.(2004).CigaretteSmokingamongRural-to-UrbanMigrantsinBeijing,China.PreventiveMedicine,39:666-673.Li,X.,Fang,X.,Lin,D.,Mao,R.,Wang,J.,Cottrell,L.,etal.(2004).HIV/STDriskbehaviorsandperceptionsamongrural-to-urbanmigrantsinChina.AIDSEcationandPrevention,16(6):538-556.Yang,H.,Li,X.,Stanton,B.,Fang,X.,Lin,D.,Mao,R.,etal.(2004).WillingnesstoparticipateinHIV/STDpreventionactivitiesamongChineserural-to-urbanmigrant.AIDSEcationandPrevention,16(6):557-570.Chen,X.,Fang,X.,Li,X.,Stanton,B.,&Lin,D.(2005).StayAwayfromTobacco:Apilottrialofaschool-basedadolescentsmokingpreventioninBeijing,China.Nicotine&TobaccoResearch,Accepted.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2004).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8-22.范兴华,方晓义,林丹华.(2004).大学生友伴选择标准及其友伴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46-50.方晓义,林丹华.(2004).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心理学报.35(3):379-386.林丹华,方晓义.(2003).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1):31-36.II.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Lin,D.,Li,X.,Fang,X.,&Lin,X.(2009,June).Effectivenessofatheory-basedHIV-relatedsexualrisk-rectionpreventionforfemalerural-to-urbanmigrantsinBeijing,China:apilotstudy.SpecialsessiononhealthpsychologyofI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informaticsandBiomedicalEngineeringconference.Beijing,China.Lin,D.,Li,X.,Fang,X.,&Lin,X.(2008,August).CondomuseperceptionandCondomuseintentionamongfemalerural-to-urbanmigrantsinBeijing,China.XVII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MexicoCity,Mexico.Lin,D.,Li,X.,Fan,X.,&Fang,X.(2008,July).TheprevalentofChildSexualAbuseanditsassociationwithriskybehaviorsamongruraladolescentinHunan,China.XXIX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Berlin,German.Lin,D.,Li,X.,&Fang,X.(2008,May).SexunderinfluenceofalcoholandotherriskybehaviorsamonginstitutionizeddrugusersinChina.XVIAnnualMeetingoftheSocietyforPreventionResearch,SanFrancisco,USA.Lin,D.,Li,X.,Fan,X.,Fang,X.(2007,May).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childseparationandproblembehaviorsamong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19thAnnualConference,Washington,USA.Lin,D.,Li,X.,&Fang,X.(2006,July).SubstanceuseandHIV-relatedsexualriskbehaviorsamongfemalesexworkersinGuangxi,China.XVI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Toronto,Canada.Lin,D.,&Fang,X.,TheEffectsofDifferentleadersonPreventingAdolescents’SmokingBehavior.PaperpresentedatXXVIIIInternationalCongressofPsychology,Beijing,China,August8-11,2004Lin,D.,Li,X.,&Fang,X.(2004).RelationshipbetweenAdolescentSocialEnvironmentrisk,SmokingPerceptionandSmokingBehavior.PaperpresentedatXVIIIBienni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StudyofBehaviorDevelopment,Gent,Belgium.Lin,D.,Li,X.,Fang,X.,Wang,J.,Mao,R.,Yang,H.,etal.(2004,July).Alcoholconsumptionandsexualriskbehaviorsamongyoungrural-to-urbanmigrantsinChina.[Abstract#TuPeC4778]XV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Bangkok,Thailand.Li,X.,Fang,X.,Lin,D.,Mao,R.,Wang,J.,Yang,H,.etal.(2004,July).MobilityandHIV/STDriskbehaviorsandperceptionsamongrural-to-urbanmigrantsinChina.[Abstract#C10463].XV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Bangkok,Thailand.Liu,H.,Li,X.,Stanton,B.,Fang,X.,Lin,D.,Mao,R.,etal.(2004,July).TherelationshipofHIV-relatedstigmawithHIVriskbehaviorsandpreventivepracticesamongChineserural-to-urbanmigrants.[Abstract#WePeE6881]XV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Bangkok,Thailand.Hong,Y.,Li,X.,Stanton,B.,Lin,D.,Fang,X.,Wang,J.,etal.(2004,July).Misperception,FearandDiscrimination:AQualitativeStudyofAIDS-relatedStigmaamongRural-to-UrbanMigrantsinChina.[Abstract#D12145].XV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Bangkok,Thailand.Fang,X.,Yang,H.,Li,X.,Stanton,B.,Lin,D.,Mao,R.,etal.(2004,July).WillingnesstoparticipateinHIV/STDpreventioninterventionactivitiesamongChineserural-to-urbanmigrants.[Abstract#TuPeC4806].XV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Bangkok,Thailand.Yang.H.,Li.X.,Stanton,B.,Fang,X.,Lin,D.,Chen,X.,etal.(2004,July).HIV-relatedriskbehaviorsandpsychosocialfactorsrelatedtocommercialsexamongfemalemigrantsinChina,[Abstract#WePeC6203].XVInternationalAIDSConference,Bangkok,Thailand.出版图书著作(译著):林丹华,周司丽译.(2008).我好—你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林丹华主讲.(2008).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林丹华点评.(2007).健康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林丹华等译.(2005).家庭治疗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林丹华等编著.(2003).小学生成长导航(小一——小六,共12册,上).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林丹华等编著.(2004).小学生成长导航(小一——小六,共12册,下).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荣誉奖励(1)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方晓义,林丹华)2006年12月(2)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7月(3)2008-2009学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工作干部,2009年12月(4)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优秀工作者,2009年10月(5)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7月(6)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2008年11月(7)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2004年12月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张学民职称:教授研究领域:社会性认知及其发展、认知技能与职业专长发展与评价、特殊职业群体和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评价;应用认知与工程心理学(基于计算机与3D技术的模拟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邹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邹泓职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评价与咨询工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辛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辛涛职称:教授研究领域:心理与教育测量,大尺度测评(Large-scaleassessment)的理论与技术;学校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系。电话:010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申继亮职称:教授研究领域:认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经历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攻读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陈宝国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陈宝国职称:教授研究领域:汉语认知;第二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的表征与加工过程;二语的习得;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Email:chenbg@bnu.e.cn&n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王建平职称:教授研究领域: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主要领域有:肿瘤、HIV/AIDS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状况以及心理干预的应用和效果研究,进食障碍,GAD等情绪相关问题的研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刘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刘力职称:教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群际关系;污名与歧视;社会表征;社会认同;说服与态度改变;人际信任与机构信任;生活质量;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亲密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导介绍:陈英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姓名:陈英和职称:教授心理学院学位分会主席研究领域:认知发展,近几年的研究兴趣主要为儿童数认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元认知的发展、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电话: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