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过常宝职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个人简历1982-1985年,任小学教师1985-199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
-
姓名:陈雪虎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国近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开设课程1.文学概论(本科生课程)、2.中国古代文论(本科生课程)、3.文
-
姓名:赵勇职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西方文论个人简历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
-
姓名:童庆炳职称:教授,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个人简历1953年毕业于连城第一中学初中,同年考入龙岩师范学
-
姓名:季广茂职称:教授个人简历1984年毕业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
-
姓名:方维规职称:985特聘教授。1997年至2000年任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至2006年任特利尔大学语言文学传媒学院传媒系暨汉学系研究员,并自2002年获德
-
姓名:陈太胜职称: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现代诗学发表论著论文:《悲怆的美丽
-
姓名:王一川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中国现代文艺问题研究个人简历1974年高中毕业,1975年至1978年下乡插队,做代课教师,1982年1月获四川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11月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4年9月起至今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至1989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做访问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的社会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开设课程美学、当代西方美学、美学与当代文化研究、文艺学专题、文艺美学专题等课程。发表论著论文:《93中国文化大分流》(与人合作),《法制日报》1994年1月24日。《批评小议》(合作),《锦江》1980年1期。《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江汉论坛》1983年4期。《审美体验与艺术》,《黑龙江艺术》1983年2期。《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书法研究》1983年3期。《艺术的内在结构》,《文艺美学》第1辑,内蒙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江汉论坛》1985年3期。《从信息观点看艺术》,《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3期。《从“诗言志”看中国诗的原始模式》,《文史知识》1986年1期。《中西方对自然美的发现》,《江汉论坛》1985年6期。《从自嘲到自虐》,《批评家》1986年3期。《从人类活动的时间结构看美的本质》,《求是学刊》1986年1期。《兴与酒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文学与人类学》,《光明日报自修大学》1986年4期。《本体反思与重建——人类学文艺学论纲》,《当代电影》1987年1期。《走向感性的艺术》,《批评家》1987年2期。《中国电影的本体错位》,《电影创作》1987年2期。《中国电影的本体错位》,《电影创作》1987年2期。《语言作为“空地”》,《文学评论》1988年1期。《中国“诗言志”论与西方“诗言回忆”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刊》第2....《体验与此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体验与直觉》,《外国美学》第7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体验与形式》,《文学评论》1988年3期。《体验与生成》,《文艺研究》1988年3期。《体验与形式》,《文学评论》1988年3期。《体验与彼在》,《东西方文化研究》5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原始意象与艺术体验》,《文艺争鸣》1988年5期。《逃离深渊与乐在高峰》,《批评家》1988年2期。《从酒神仪式到原始悲剧》,《美育》1988年5期。《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4期。《原型美学概览》,《当代电影》1989年4期。《美学——诗意冥思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叙事裂缝、理想消解与话语冲突》,《电影艺术》1990年3期。《茫然失措中的生存竞争》,《当代电影》1990年1期。《影响与播散》,《比较文学报》1990年10月30日2版。《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系列论文),《文艺争鸣》1991年1—4期。《浪漫乌托邦与父子冲突》,《文艺争鸣》1992年2期。《典型、移心化与众声喧哗——80年代后期典型问题描述》,《东方丛刊》19....《狂欢节与女性乌托邦幻象》,《影视文化》第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草色遥看近却无——后现代还是泛现代?》,《文艺争鸣》1992年5期。《从跨文化语境看中国泛现代主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6期。《当今中国文坛的泛现代文学现象》,《文艺研究》1993年1期。《现代中国的英雄梦》,《文艺争鸣》1993年1期。《电视广告的征服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1期。《中国的泛现代艺术》,《东方丛刊》1993年1期。《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2期。《当代西方语言概念与美学》,《文艺报》1993年10期。《以讲史方式建构新的历史主体》,《中国电影周报》1993年3月18日。《谁导演了张艺谋神话?》,《创世纪》1993年2期。《革命加恋爱与转型再生焦虑》,《戏剧》1993年2期。《西方语言论转向与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广角》1993年2期。《支离破碎的话语世界》,《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2期。《语言与存在》,《美学与文艺学研究》第1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面对生存的语言性》,《当代电影》1993年3期。《谁打败了王朔?》,《创世纪》1993年3期。《后结构历史主义诗学》,《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3期。《中心的边缘化》,《中国电影周报》1993年7月8日。《文艺理论的批评化》,《文艺争鸣》93年4期。《90年代文化转型与通俗剧》,《北京电视艺术》1993年6期。《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5期。《政治波普“下海”》,《文化艺术周报`艺术新闻增刊》1号。《艺术分流时代的大众幻象》,《文汇读书周报》93年12月18日。《反常人的爱情乌托邦及其拆解》,《文学界》1993年4期。《异国情调与民族性幻觉》,《东方丛刊》1993年4期。《杂语的时代?》,《文学自由谈》1994年1期。《中国文化诸侯纷争,大众文化成汪洋之势》(与人合作),《中国贸易报》19....《寓言、灵韵与机械复制》,《文艺报》1994年1月22日。《民族寓言与超寓言战略》,《文艺研究》1994年1期。《当代自我的末路狂欢节》,《大家》1994年3期。《边缘?中心?东方?西方》(与人合作),《读书》1994年1期。《从现代性到中华性》(与人合作),《文艺争鸣》1994年2期。《走向修辞论美学》,《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3期。《从纯美学到文化修辞学》(与人合作),《求是学刊》1994年3期。《理论的边缘化》,《文学自由谈》1994年2期。《化装,重复与历史叙事》,《新生界》1994年2期。《理性王国的盛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9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自我焦虑》,《文学界》1994年2期。《象征与寓言》,《今日先锋》1994年2期。《杂语共生与汉语精神》(与人合作),《文艺争鸣》1994年6期。《语言与解构》,《外国美学》第12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后现代:文化的扩张与错位》(与人合作),《上海文学》1994年3期。《“寻根热潮”与民族精神》,《文论报》1994年12—13期。《高度符号化时代的美学理论》,《文艺研究》1994年4期。《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新生界》1994年4期。《审美文化概念简说》,《学术季刊》(上海)1994年4期。《“无代期”中国电影》,《当代电影》1994年5期。
-
姓名:李春青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与古代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