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北京交通大学

  • 建校时间:1896年
  • 招生简章:共24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北京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张建勇

个人简介姓    名:张建勇   性    别:男 &n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魏淮

    ►个人简介姓    名:魏淮性    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12月职 &n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王根英

    ►个人简介姓    名:王根英   性    别:男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霍炎

    ►个人简介姓    名:霍炎性    别:男   出生年月: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王国栋

    ►个人简介姓    名:王国栋   性    别:男出生年月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朱云

    ►个人简介姓    名:朱云   性    别:男 &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周克生

    ►个人简介姓    名:周克生   性    别:男 &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王海波

    ►个人简介姓      名:王海波   性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刘留

    ►个人简介姓    名:刘留   性    别:男 

  •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介绍:徐少毅

    ►个人简介姓    名:徐少毅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75年6月   职    称:副教授►联系方式办公电话:51684628电子邮箱:shyxu@bjtu.e.cn办公地点:九教南304►学习及工作经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问学者2009年8月至今,在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诺基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后;2003年至2007年,韩国仁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2000年至2003年,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宽带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研发工程师;1997年至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1993年至1997年,沈阳航空学院,学士;IEEE会员;应邀担任ICUFN2012,ICUFN2013的TPCmember;ATC2014TPCMember,ISCIT2014SessionChair.应邀担任VTC’10Springsessionchair;先后担任VTC,WCNC,PIMRC,ICC,Globecom等国际会议审稿人;IEEEtrans.VT,IEEECommu.Lett.,IEEECommu.Magz.,J,IEET.WC,JCN,IJCS等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国内应用科学学报,电子信息学报等审稿人。►科研成果简介迄今为止,共发表六十余篇期刊和会议的论文,其中SCI论文11篇(第一作者身份5篇)并获得4项国际专利,8项国内专利授权。►研究方向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研究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认知无线电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协作通信超宽带通信►在研项目1.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蜂窝移动通信终端直通技术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速移动环境下快速动态无线资源优化的研究”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向IMT-Advanced的无定型小区中无线资源管理的研究”4.NEC中国研究院:SmallCell及其关键技术研究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LTE-M关键技术研究►结题项目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的“IMT-Advanced新型无线资源管理研究及验证”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中的“面向IMT-Advanced跨层优化技术”8.INS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频谱感知关键技术的研究”9.NEC中国研究院:MobileRelay在High-speedrailway中的关键技术研究10.华为技术有限公司:LTE-D关键技术研究►博士后期间参与和管理的项目11.诺基亚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项目,“认知无线电网络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12.诺基亚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项目,“协作通信的关键技术的研究”13.诺基亚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项目,“无线MESH网络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14.韩国信息产业部,“UWB无线传输和系统应用技术”,国际项目,2003年~2011年,负责专题为UWB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15.韩国科学财团,“认知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研究”,国际项目,2006年~2012年,负责认知科学中的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学术论文1.ShaoyiXu,H.M.Wang,T.Chen,T.Peng,andK.S.Kwak,“Device-to-DeviceCommunicationUnderlayingCellularNetworks:ConnectionEstablishmentandInterferenceAvoidance,”KSIITRANSACTIONSONINTERNETANDINFORMATIONSYSTEMS,January30,2012  Volume6  Issue1,ISSN:1976-7277,pp.203-228.2.ShaoyiXuandKyungSupKwak,“NetworkAssistedDeviceDiscoveryforD2DunderlyingLTE-AdvancedNetworks,”acceptedbyIEEE79st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14-Spring)3.ShaoyiXuandKyungSupKwak,“EffectiveInterferenceCoordinationforD2DUnderlayingLTENetworks,”acceptedbyIEEE79st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14-Spring)4.XiuningZhang,ZhenhuiTanandShaoyiXu,“UtilityMaximizationBasedonCross-LayerDesignforMulti-ServiceinMacro-FemtoHeterogeneousNetworks,”IEEETRANSACTIONSONWIRELESSCOMMUNICATIONS,VOL.12,NO.11,NOVEMBER2013.5.ShaoyiXuandKyungSupKwak,“EffectiveUplinkInterferenceAvoidanceSchemeforHigh-SpeedRailwayCommunications,”acceptedbyIEEE78st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13-Fall),2-5Sept.2013,LasVegas,USA.6.ShaoyiXu,SuYi,MingLei,“MUE-AidedInterferenceAvoidanceMechanismforHigh-SpeedRailwayCommunications”,acceptedbyIEEE77st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13-Spring),2-5June2013,Dresden,Germany.7.ShaoyiXuandK.S.Kwak,“SuppressionofIEEE802.11aInterferenceinTH-UWBSystemsUsingSingularValueDecompositioninWirelessMultipathChannels”,JournalofCommunicationsandNetworks.vol.10,No.1,March2008,pp.63–70.8.ShaoyiXu,Z.Q.Bai,Q.H.YangandK.S.Kwak,“ApplicationofSVDonSuppressionofIEEE802.11aInterferenceinTH-PAMUWBSystems,”ETRIJournal,vol.29,No.2,April2007,pp.237–239.9.ShaoyiXu,Q.H.YangandK.S.Kwak,“SuppressionofIEEE802.11ainterferenceusingSVD-basedalgorithmforDS-UWBsystemsinwirelessmultipathchannels,”AEUE-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s,vol.61,issue10,2007.pp.700–704.10.ShaoyiXu,Z.Q.Bai,Q.H.YangandK.S.Kwak,“SingularValueDecomposition-BasedAlgorithmforIEEE802.11aInterferenceSuppressioninDS-UWBSystems,”IEICETRANS.FUNDAMENTALS,No.7,July2006,pp.1913–1918.►国际专利1.EFFECTIVELABELINGOFSUBFRAMESBASEDONDEVICE-TO-DEVICETRANSMISSIONINCELLULARDOWNLINKSPECTRUMS,专利受理时间:2009年6月,专利申请国:美国,受理编号:US61/1842422.METHODANDAPPARATUSFORMANAGINGDEVICE-TO-DEVICEINTERFERENCE,专利受理时间:2009年4月,专利申请国:美国和中国,受理编号:PCT/US2009/0517723.INTERFERENCEAVOIDANCEINTHEMIXEDD2DANDCELLULARSCENARIO,专利受理时间:2009年3月,专利申请国:美国,受理编号:US12/4094554.METHODSANDAPPARATUSESFORALLOCATIONOFRESOURCEBLOCKS,专利受理时间:2012年3月,PCT/CN2012/073233►学术著作1.SmartDevicetoSmartDeviceCommunication,Springer,tobepublished.2.NovelApplicationsofTheUWBTechnologies,ISBN978-953-307--324-8►获奖荣誉1.2003年~2007年,韩国仁荷大学,韩国政府颁发“IT奖学金”;2.2003年~2007年,韩国仁荷大学,仁荷大学颁发“静石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