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英尧,男,1973年12月生,副教授,2000年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水稻育种科研工作,担任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承担农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作物育种
-
联系方式办公室:安徽农业大学校院,第三教学楼-307室电话:0551-5786312地址:230036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Email:wh
-
林华峰性别:男单位:植物保护学院专业名称:植物保护研究方向:害虫生物防治与资源昆虫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办公电话:0551-5786312办公传真:0551-5786321E-mail:hf.lin@163.com通讯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邮政编码:230036林华峰,男,博士,教授,学科点(含博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1957年4月生,安徽庐江人,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留校任教,后师从著名昆虫生态学家庞雄飞院士、著名生物防治与资源昆虫学专家胡萃教授,1997年6月在浙江大学昆虫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2002年任昆虫学教研室主任兼实验室主任和昆虫学学科点负责人,2004年任副院长,2005年任博士生导师。“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水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安徽省六安市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国家科技系统专家信悉库评审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植保学院党总支委员。1995年被评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7年被评安徽省首届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教以来,一直从事昆虫学教学与研究,主攻害虫防治、昆虫病理和资源昆虫研究方向,其中在害虫生物防治、资源昆虫方向已指导硕士研究生十余届,近年在害虫生防与昆虫病理方向指导博士研究生。主持或参加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行业科技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学术带头人项目、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省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共20余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一项。2002年获安农大“九五”期间科技先进个人奖励。主持省精品课程《农业昆虫学》、校重点课程《普通昆虫学》等建设项目,获校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出版编著9部。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主讲课程本科:作物保护学、农业生态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昆虫研究技术、资源昆虫学、农业文献检索;硕士:害虫生物防治、昆虫病理与实验技术、昆虫学新进展等。博士:昆虫病理学,生物农药学等。教研项目《农业昆虫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006-2010;《农业昆虫学重点课程建设》,安徽农业大学重点课程研究项目,2000-2004;《普通昆虫学课程体系建设》,安徽农业大学重点课程研究项目,1999-2003。教学成果奖“农业昆虫学重点课程建设”获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普通昆虫学重点课程建设”获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3)。出版教材《农业昆虫学》(参编)南方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人负责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部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5月;《药用植物害虫学》,面向21世纪教材(副主编),2009年5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参编)南方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普通昆虫学》(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9月,科学出版社;《农业昆虫学》(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主要研究领域:1.害虫生物防治2.昆虫病理与真菌杀虫剂3.农业昆虫及其治理4.资源昆虫与利用主要科研项目:1.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03_200803003_HY08032439,(2008-201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09BADA6B05-1),2009.1-2011.12;3.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沿淮行蓄洪区杞柳重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08010302208,(2008-2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持续控制松墨天牛的新途径——化学信息与病原真菌的联合使用研究30330500,2004.1-2007.12;5.安徽省科技厅十一五攻关项目,真菌杀虫剂系列化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06013053A,2006.1-2008.12;6.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林用真菌杀虫剂的研制85-18-03-02,1993.9-1996.12;7.安徽省人事厅学术带头人项目,白僵菌持续控制松墨天牛新技术及其生物作用机制2005hbz13,2004-2006;8.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转Bt基因抗虫棉鉴定与纯度检测技术的研究01041402,2002.3-2004.12;9.安徽省教育厅项目,杀虫微生物对蛴螬的应用技术2002HBL17,2000.9-2003.6;10安徽省科技厅九五攻关项目.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96110088,1997.1-1999.12;11.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复合生物杀虫剂的致病机理97120057,1997.1-1999.12;12.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淮北西部旱作区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与示范040030337,(2005.1-2007.12);主要科研成果:获奖:“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2002)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僵菌在越冬松毛虫种群中宿存的研究”(2001)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蔬菜害虫种类与综合防治研究”(1991)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专利:中国(中文)200510040545.6-一种转bt基因作物抗性的快速检测方法(2005-11-23);中国(中文)200810180268.2-白僵菌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2009-04-22);中国(中文)200510040546.0-快速检测转bt基因作物抗性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2005-11-23)。代表性论文论著:1.林华峰.杨新军,赵晓亮,几种虫生真菌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应用生态学报2007,(18)4:937-940;2.林华峰,李世广,张磊,王萍莉,周义文,绿僵菌大孢变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蛴螬的毒力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6(17)2:351-354;3.林华峰,黑肩绿盲蝽对白背飞虱卵的捕食效应.1995,植物保护学报22(3):198-204;4.林华峰,用酯酶同工酶图谱鉴别白僵菌株型,植物保护学报,1998,25(4):315-320;5.林华峰、黄勃、李增智、胡萃,白僵菌在松毛虫体上宿存侵染的电镜扫描观察,菌物系统,1998,25(4):342-347;6.林华峰、黄勃、李增智、胡萃,白僵菌不同菌株DNA扩增图谱与其来源的相关性分析,菌物系统,1999,18(1):73-78;7.林华峰、李连德、李增智、樊美珍,白僵菌胞外蛋白酶的测定及其与酯酶型的关系,中国生物防治1997,13(1):32-36;8.林华峰、李增智、胡萃,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松毛虫的侵染致病效应,应用生态学报,1998,9(2):195-200;9.林华峰、李增智、胡萃,施菌方式和寄主状态对白僵菌萌发侵染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95-98;10.林华峰,王萍莉,张磊,杨新军,李世广,周义文,布氏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两变种的生长性状及其对蛴螬的毒力,中国生物防治2006年,22(2):123-127;11.林华峰,吴福中,李世广等.豆天蛾的人工饲养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经济动物学报,2005,(3):60-62;12.林华峰**,吴福中,李世广等,不同饲养基质对豆天蛾越冬影响的研究,经济动物学报,2006,10(3):161-163;13.林华峰*,杨新军,李茂业,吴书霞,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中国生防防治,2007,23(1):44-48;14.《蔬菜病虫害防治》,安徽科技出版社,1992;15.《蔬菜害虫鉴别图谱》,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16.《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大全》,安徽科技出版社,1996;17.《水稻病虫害图谱》,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18.《棉花病虫害图谱》,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高智谋ZhimouGao性别:男单位:植物保护学院专业名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真菌学及植物真菌病害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办公电话:0551-65786322
-
丁克坚性别:男单位:植物保护学院专业名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植病流行与控制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办公电话:0551-5786312办公传真:0551-5786
-
林英任YingrenLin性别:男单位:林学与园林学院专业名称: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研究方向:真菌学、林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职务:教授办公电话:0551-57865
-
樊美珍meizhenFan性别:女单位:林学与园林学院专业名称: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研究方向:生物制药,生物防治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安徽林苑虫草研究所所长办公电
-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导师介绍:张剑韵
姓名:张剑韵性别:女出生年月:职称:教授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家蚕生理生化学剑韵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1月毕业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现苏州
-
姓名:俞宁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年4月职称:教授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俞宁,1970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