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乱象:单位立项靠拼关系 6成被套现
最近几年,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应该说,高校科研领域的问题正在一一改正过程中。然而,在高校科研环境日趋向好的背景下,个别高校的
-
“唯头衔”是为了真正引进人才还是在炫富?
杰青、长江学者,薪酬120万,安家费300万;千人、地方领军人才,薪酬100万,安家费210万;优青、青千,薪酬分别为65万、40-60万,安家费150万、135万;此外还包括科研启动经费
-
12月24日,2017年度考研初试开考了。考研是许多普通高校学子进入名校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能够顺利考入名校读研的学子,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与勤奋。 然而,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种种原因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何与同学有了差距。他们学习踏实,有着传奇般考研逆袭的经历,却时常躲不过“出身”带来的尴尬,竞争不过那些本科来自名校的同学。 曾经的学霸,如今的“井底之蛙”李梓是清华大学的研三学生。平常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本科学校。说起与本科学校4年的“感情纠葛”,李梓也不清楚,到底是谁亏欠了谁。 和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李梓也曾有过高考失利、痛下决心、考研逆袭的一系列经历。然而,上了清华他才知道,原来高考时与名校的“擦身而过”,带来的却是与同学在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 “我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造成这样差距的原因,在李梓看来主要是因为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 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就读。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实验室。“大一大二的时候,老师们会说,你们还小,很多知识都不懂,等到大三再去实验室吧。” 当他要求参与做实验时,仍被老师拒绝。理由很简单:我们不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又不确定你以后会不会留在学校读研,你要是考研走了我们不是白培养你了吗?学校的实验室主要是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用的! “其实哪怕是刷刷试管,我都愿意。”李梓说。 到了大三,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然而一个班几十人分成几组,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能真正动手做实验。一个班里进过实验室的人寥寥无几。 后来,李梓已经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和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他需要选定专业、开始复习。到了读研究生时,他才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就已经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自己还不如一个本科生。 “我没有机会尽早培养起专业兴趣,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我的动手能力也很差。虽说是本科母校带我走进了这一领域,但如今这些差距也不得不说是她造成的。”李梓无奈地说道。 而对于在中国科学院某所就读研究生的梁浩然来说,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于华北一所非985高校的梁浩然记得:“本科时我们用的都是学校自己出的很老的教材,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任课老师也跟不上最新学术进展。 有时,学校也会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术“大腕”过来做讲座。梁浩然发现:自己在班上成绩虽然年年拔尖,却听不懂“大腕”们在讲什么,有些专业名词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我的本科学校对于交叉学科的教授和引导也不够,比如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在本科时都没有相关课程,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机会。”这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当梁浩然和他的同学在选择读研方向时,根本不知道要报哪个专业,只能凭感觉。 本科学校课程低要求,“是福是祸”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不少从普通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低,使他们在本科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并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导致与名校出身的同学越差越远。 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校,学习成绩优异、满怀专业理想的她为了“能受到名师的教诲,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与本科学校相比,人大的平台为熊康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一开始,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她甚至觉得,差距反而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刻苦。但她逐渐意识到,“有些东西是硬伤,跨不过去的”。 在研究方法课上,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英语文献,并在课堂上发言。看着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备受打击。课后,熊康忍不住问坐在身边的同学,却被告知他们在人大读本科时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强度。 事实上,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通过率很高,别说阅读文献,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少有过。期末考试有的是开卷,有的是交课程论文,即使是闭卷考试,突击复习几天也能拿到高分。现在的她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难融入这群“人大的亲生孩子”了。 毕业于某农林类211高校的方浩成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在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以后,他也遇到了和熊康一样的问题。 “我在本科时有一门课最拿手,结果到了研究生时这门课几乎要垫底。”方浩成认为,这一课程应是该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但在大学时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且授课内容十分简单,“不用考试随便就过了”。 方浩成回忆道,本科时开卷考试很多,那时的他很高兴,觉得考试太容易了。 “当时有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严,结果学院就找到这位老师,告诉他这门课挂科率太高了,应该要求低一点,别让大家都挂了。”方浩成认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低,而学生就更难自我要求了。 低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轻松度过大学4年,而对于把名校设为目标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低要求不仅导致他们基础更差,也让他们失去了“开脑洞”的能力与机会。 “我们对于有些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也很差,上了研究生才知道原来有些课的内容很重要。和清华本科的同学相比,我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基础好,‘脑洞’都很大。”方浩成说道。 而在某知名研究所就读心理学研究生的陈集看来,自己本科学校的有些老师都不了解自己的课程,有时“自己就把自己讲晕了”。 “由于师资缺乏,按照培养计划,有些老师不得不教一些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曾经遇到一位老师,讲着讲着就让我们自己看书,他说他也不太明白了。”陈集表示,或许老师们自己也很无奈,这都是普通高校的“心酸”。 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对学生不负责除了普通高校与名校的差距造成的知识短板之外,这些本科时期在普通高校就读的名校研究生,还经历了很多名校本科毕业的同学想象不到的迷茫和焦虑。 现在协和医学院就读研三、毕业于某理工类普通院校的吴雪就对自己的未来已迷茫了很久。 “我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宣传自己的考研升学率,考研时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只知道学习好就得考研,却不知道为什么考研。如今我才发现,我选了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方向。”吴雪说道。 “唯升学率”不仅让吴雪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 4年的本科生活不仅没让吴雪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我的专业英语水平达不到阅读原版文献的程度,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更让我在专业研究的时候受到局限。连很多课程需要的公开演讲对我来说都很困难。” 金学士,银硕士?此外,临近毕业的吴雪在找工作时还遭遇不少“闭门羹”:很多招聘单位都对求职者的本科学校有所限制。一看到她非985的本科背景,很多单位在“简历关”就pass她了。 复旦大学的3年级硕士研究生李天华(化名)从10月份开始找工作以来,就有点“磕磕绊绊”,本以为拥有“复旦研究生”的牌子找份满意的工作不成问题,没想到自己的本科学校却经常被用人单位提及,而这也正是他不愿意多谈的,因为他的本科是在外省一所不太知名的市属高校就读的。 李天华的“本科出身”多多少少给他的求职道路带来了一点儿障碍,“我参加过好几次面试,基本上面试官很快就会问‘本科也是复旦的吗?’这时候我心里就有点儿打鼓了,面试官似乎也开始若有所思起来。” 李天华的担心并不是“过于敏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外企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前几年,我们也从这些学校招聘过一些研究生,但试用以后感觉,研究生和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多3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弥补这些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比如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我们并不是‘歧视’他们,但从实际情况看,本科4年的学习对一个人的素质尤为重要。” 上海微创软件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经理吴燕则告诉记者,虽然公司对应聘者的学校、学历并没有要求,但从实际招聘的结果来看,本科生要比研究生多。她认为,研究生的心理期望值和本科生不一样,“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比本科生高,因此对薪水、待遇之类的要求比较高,但对企业来说,在学校的3年和工作实践中的3年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生的性价比不高。” 李天华并不否认本科4年对个人素质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师没法比,教学设施没法比,各种机会没法比。”李天华告诉记者,自己在本科时基本上就是“混”过来的,“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本校毕业的,讲课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我们平时又没什么社会活动,兼职的机会也顶多是当家教,对英语的要求也不高,过六级的没几个。” 而到了复旦之后,李天华觉得复旦的本科生太幸福了,“讲座几乎天天有,动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来开讲座,我们那里一年能来一个就轰动了;学校里的社团有好几十个,有些社团在我们那里根本不可能成立;复旦的硬件、师资,更加没法比了;复旦的本科生四、六级通过率将近100%,优秀率比我们那里的通过率都高,这当然没法比。”有意思的是,李天华一连用了好几个“我们那里”来指代他的本科学校,似乎他并不是复旦的学生。 和李天华一样,复旦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宋慈(化名)也有“置身校外”的感觉,他本科毕业于东北一所师范大学。“说实话,我来到复旦半年以后才有点‘复旦人’的感觉。”宋慈告诉记者,在学校和学院里,本科生和研究生基本上是两个圈子,“‘硕士生不如本科生,博士生不如硕士生’是一个公开的说法。” 而复旦大学的大三学生小张也认可这个观点,“我偶尔也接触过一些研究生,说实话,我一眼就能看出那人本科是不是复旦的。”小张认为,本科4年对人的影响绝对超过研究生的3年,“从我的同学来看,刚进大学时和两年以后的感觉绝对不一样,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经过在复旦的学习、生活,‘气质’就会发生变化,这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活动的历练,甚至城市的大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18岁~22岁这个阶段应该是一个人‘定型’的阶段,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很难改变了。” “为什么现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本科学校有偏见和限制,就是因为有些人在大学时没有接受到全面完整的本科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认为,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以“考研率”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学校为了考研的同学改变课程安排,沦为“考研基地”,这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非考研相关的科目就让老师放水,让大家都过。他们也不要求、甚至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实验、实习,学生还是高中式的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考研分数高,各方面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学术能力有些偏弱,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熊丙奇说。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名校研究生”的成长模式下,学生可以摆脱普通本科高校的身份,成为一所名校的研究生,但是“不能只为考一个文凭。在本科阶段就要考虑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以便考上研究生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只为考研而学习,获取到的知识和能力都非常有限”。 “出身”好坏并不代表能力高低。北京某知名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自己所认识的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在本专业甚至学校中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然而,他们的确需要付出比名校本科毕业生更大的努力,才能追赶甚至超过他们。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讲,熊丙奇认为可以选择考研,但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要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院校不应以考研率为办学目标。”熊丙奇说,“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一种功利的办学方式,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对于这些普通本科院校,熊丙奇建议,其发展的出路就是“搞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等层次上做到一流”。
-
科研人员“不敢做科研”的困境应该怎么破?
出现“不敢做科研”的困境,根源在于我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由行政主导,而不是学术共同体治理。要给科研人员松绑,就必须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与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制度。&nbs
-
博士是我国最高的学位,代表着学术的顶尖,因此不少人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随着在职博士教育的出现,不少人会选择这种方式读博,从而获得博士学位。最近有一部分在职人员问获得在职博士学位的过程,我们看看相关的介绍
-
期末复习怎样效率会比较高?
期末考试怎样复习更高效?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词条,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忧伤脸)。不过,也偶有参考价值,比如制定一门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在
-
一本课外书没看过,你说可怕不可怕?
近日,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逢彬,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题为“E时代我们如何读古书“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杨逢彬就互联网时代注古书的注意事项、他所受到的家学影响
-
有的未升副教授被炒,有的拼命代课
9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授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35岁,让同事震惊、唏嘘。他的英年早逝,让被称为“青椒”的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再次回到
-
央媒刊文:高校本身行政级别也应考虑取消
11月10日新华社报道,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院长副院长系主任
-
为学者兼职指明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