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乱象:单位立项靠拼关系 6成被套现
最近几年,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应该说,高校科研领域的问题正在一一改正过程中。然而,在高校科研环境日趋向好的背景下,个别高校的
-
“唯头衔”是为了真正引进人才还是在炫富?
杰青、长江学者,薪酬120万,安家费300万;千人、地方领军人才,薪酬100万,安家费210万;优青、青千,薪酬分别为65万、40-60万,安家费150万、135万;此外还包括科研启动经费最高可达2000万元…… 以上是一所广东地方高校,面向全球招聘“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所开出的价码。之所以把这所学校的招聘待遇粘贴过来纯属偶然,因为在网上随机搜索“大学重金全球招聘”等关键词,你可以获得很多高校的招聘贴,并发现它们的套路基本都一样,皆是按头衔明码标价。似乎在高校眼中,“杰出人才”就是有各种头衔、身份的“人才”,而他们对这类人才的“饥渴”程度,甚至到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地步。 这样的招聘,必定有人欢喜有人愁(仇)。欢喜的当然是那些已经有各种头衔、身份的人才。哪怕头衔是10多年获得的,获得之后并无更新的学术成果,可是“一旦拥有,终身受用”,只要顶着这个“头衔”,就永远不愁没饭吃。愁(仇)的自然是那些没有头衔、身份的,越是高薪招聘,他们越是不是滋味。更不是滋味的是,如果他们质疑这样的招聘条件“只看衣帽不看人”,还会遭到无情的嘲讽:你有本事,为什么没有弄到头衔、搞一个身份?倘若这样的嘲讽来自家庭时,估计本人就真的“生无可恋”了。 本人的一个朋友就一直郁郁不得志。10多年前,他和同学院的另一名教师能力和水平相差无几。那名教师后来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胜出,这于是成为了两人事业的分水岭。获得基金者,由此得到重视,以基金再基金,入选人才计划。如今,两个人一个是高层次“杰出人才”,另一个则是学院里的普通一兵。 任何一项政策都难免会有几家欢喜几家愁。然而,这样的人才评价政策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究竟影响如何,依然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令人不解的是,国家设立基金和人才计划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本来,通过设立基金、计划,给入选者以经费支持,以便让他们有更好的研究环境、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可是发展至今,却变为一旦入选就有了头衔和身份,就功成名就了。理论上,应该对于基金、计划的入选者采取更严格的考核、评价,但现在却有拿了纳税人的钱却什么也做不出来的情况,甚至,有人把“拿钱”这件事也看作是光荣与骄傲的资本。这就像一个学者弄到上万吨“学术化肥”,即使不种田,没有产出优质产品,也可能被列为种田高手,并且会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学术头衔化、身份化,本质是学术特权化、利益化的表现。有意思的是,对于学术界的这种现象,社会公众的观念也表现得较为混乱。比如,在谈到院士“特权”时,舆论呼吁要进行院士改革,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可是在面对高校以重金招揽院士时,大家又认为这是重视人才的表现。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曾抱怨,贵州大学开出了“长江学者给予120万元年津贴,院士给予180万元津贴”的优厚条件,此外还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支持。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却没有一个人报名。针对这一案例,当时不少舆论呼吁应改善中西部高校的环境,可是,恰恰是这种以头衔、身份论人才的引才观,制造了对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以头衔标价码,追求的其实是人才政绩,而不是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 归根到底,目前存在的人才“身份化”“唯头衔论”,根源还在于对教育和学术的行政评价。由行政部门主导的各类基金、计划,使行政化和利益化纠缠在一起,也导致了人才观的异化。我国高校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去行政化与功利化已势在必行。不以头衔、身份论人才,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制造学术等级和特权,而是为所有人提供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样引进的人才才能真正符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要,才能真正支撑起学术、科研的未来发展。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12月24日,2017年度考研初试开考了。考研是许多普通高校学子进入名校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能够顺利考入名校读研的学子,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与勤奋。 然而,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
-
科研人员“不敢做科研”的困境应该怎么破?
出现“不敢做科研”的困境,根源在于我国的学术管理和评价由行政主导,而不是学术共同体治理。要给科研人员松绑,就必须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与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制度。&nbs
-
博士是我国最高的学位,代表着学术的顶尖,因此不少人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随着在职博士教育的出现,不少人会选择这种方式读博,从而获得博士学位。最近有一部分在职人员问获得在职博士学位的过程,我们看看相关的介绍
-
期末复习怎样效率会比较高?
期末考试怎样复习更高效?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词条,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忧伤脸)。不过,也偶有参考价值,比如制定一门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在
-
一本课外书没看过,你说可怕不可怕?
近日,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逢彬,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题为“E时代我们如何读古书“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杨逢彬就互联网时代注古书的注意事项、他所受到的家学影响
-
有的未升副教授被炒,有的拼命代课
9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授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35岁,让同事震惊、唏嘘。他的英年早逝,让被称为“青椒”的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再次回到
-
央媒刊文:高校本身行政级别也应考虑取消
11月10日新华社报道,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院长副院长系主任
-
为学者兼职指明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