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老师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本文是一位老师讲述的四段小故事,告诉各位家长及孩子,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1 我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却走路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

  • 孩子,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1  元旦放假第二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在客厅玩游戏。 我有点生气:你又在玩,老师没留作业吗,你怎么一眼书都不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妈妈,我每天做卷子做到吐,读书太苦了

  • 在职博士的都能采取免试入学吗

    在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博士这样的类型也慢慢的走进一些在职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计划报考这个方式的博士学习课程,毕竟学习博士课程和最后获得的证书在工作中都能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入学的途径很多人员

  • 高校管理已全面进入内耗阶段

    临近年关,各高校的评估、考核、表格、申报、审批、总结再次迎来高峰。而事实上,惹得许多高校教师怨声载道的评估、考核、审批等内容,多是年复一年的繁琐整理,和超出必要、拔高规格的信息统计。更可怕的是,跑完这

  • 博士教中学,是不是大材小用?

    年关将至,2016年招聘潮渐入尾声,在各种求职选择中,博士教中学似乎是很小众的一种就业思路。犹记夏天,一则人大附中教师选聘公示因获聘人员非博即硕的高等学历和国内顶级高校出身曾引发网友热议。  在刚刚结束的秋招中,很多在全国位属一流的中学都已经在招聘启示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于是博士开始扎堆出现在中小学教师应聘大军中,一些担忧和质疑也随之泛起,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的博士教中学是对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从事中学教学是人才错置、博士不以学术为业便是逃避社会责任等等。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择业观念不断开放,博士群体在职业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倾向,因而冲击了社会传统对这群天之骄子的就业期待,“北大学子毕业后卖猪肉”、“清华博士放弃科研教中学数学”等新闻屡屡引发人们对于教育背景与职业选择之间匹配度的讨论。对于博士教中学,有人表示理解和接受,有人提出质疑甚至批判,这些或正面或负面的声音背后是大众对于博士学历和中学教学的关切,也不乏成见甚至误解。博士学历≠大材,中学教学≠小用  博士位于现代中国教育体系和学位等级的最高端,标志着个人在某具体领域知识积累的程度和研究问题的水平。作为一种学历,博士是值得珍视和尊敬的;作为一种追求智慧的行为,攻读博士学位也是一件认真严肃的事情。 中国历来有知识崇拜的文化传统,古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今天则衍生出对博士的神圣化、符号化和标签化解读,例如很多年轻博士在日常生活中都遭遇过“肯定懂很多”、“思考这些深奥问题有什么用”、“将来留校搞研究”类似的猜测。博士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教学术也具有多样的生态,加之博士教育存在的诸种问题和博士生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将博士学历等同于“大材”不仅流于狭隘,更失之客观。 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中国博士教育的主要目的,但将博士的价值仅仅局限于搞研究,以做学问为正途、为大用、为就业的唯一选项,未免失却了人才培养的真意,无形中让博士学历反而成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枷锁,将中学教学理解为“小用”便是这一观念的折射。中学教育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学承担着传递基础知识、塑造学生基本人格的作用。学术研究和中学教学,作为两种就业选择具有不同的职业特征,不具有高下之别;作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式,不存在“大小”之分。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不宜割裂 博士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的往往是具体而精深的问题,中学教师则针对一般而全面的知识进行讲授。正如会做题不一定会教人做题、研究搞得好不见得课讲得棒,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确实存在区别,任何有志于中学教学的博士生都应该首先检视并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而非对自身的教育背景持有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 但也不宜将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二元化割裂。在知识层面,博士所学和中学生所需或许存在不一致,但这不等于“知识浪费”、“资源错置”,通过适当的授课技巧和方法,博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成为中学知识体系的有益补充;在知识层面之外,一位优秀博士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品格修养,对中学生观念的塑造、视野的提升甚至志向的培养亦是种“不言之教”。创造知识与传递知识不应分化  博士生毕业后选择高校从事研究是普罗大众对博士群体的普遍期待,似乎只有学术研究才能创造知识,中学教育只能传递知识。实际上对博士教中学抱持辩证的理解,并不意味着鼓励博士生放弃学术或者逃离科研。一名合格博士生的培养需要国家投入优质教育资源、导师和学生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以学术为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需要勇气、需要兴趣、更需要坚定的意志,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指出“从事抽象真理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博士生在求学和求职时理应秉承责任意识和理性自觉,主动投身学术,但高校和研究所不是学术研究的唯一场所,更不是知识创造的唯一手段。无论在高校还是中学,知识的创造和传递都是不可分割的,科研和教学作为两种职业选择不应是创造知识和传递知识的绝对分工。 在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今天,“大材小用”一说,不只是对“博士教中学”这一个别事件的讨论,当有助于辨明和澄清人们对博士培养和中学教育的纷杂话语,亦对年轻博士生提示出自我反思的必要性。

  • 如何优雅地吐槽自己的母校?

    如果你看过那篇《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匹骆驼》,优雅的吐槽对你来说一定不是个事儿。 在你们吐槽前,我们先来大致看看这篇“范文”,它是这么开篇的: &ldquo

  • 教授谈学术成果发表

    对于学术成果的发表,人们往往会听到两种声音:“不发表即灭亡”与“厚积薄发”。这其中所蕴含的一个理念则是发表太快与太多,自然会轻视学术质量,降低学术水平,

  • 与教授博士论道的打工仔

    33岁的河南打工仔,在没有任何专业教育的背景下,他推导出一项颇具难度的数学公式。他带着自己的数学发现登上了浙江大学的讲台,与教授和博士生们“同堂论道”。钱江晚报首先报道了这位草

  • 如果你只想要学位,请一定充分评估自己

    距离博士毕业答辩过去已经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依旧觉得不可思议。一直以来觉得博士毕业都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不敢相信我竟然做到了。或者说,在我心中博士学位是神圣的,不敢把它和自己挂钩。

  • 西湖大学之问:社会捐赠能否改变中国高校?

    半个月前,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揭开面纱。人们不禁好奇提问,这家靠捐赠办起来的“超级民办大学”,未来会像哈佛、耶鲁一样闻名于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