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本文是一位老师讲述的四段小故事,告诉各位家长及孩子,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1 我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却走路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
-
孩子,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1 元旦放假第二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在客厅玩游戏。 我有点生气:你又在玩,老师没留作业吗,你怎么一眼书都不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妈妈,我每天做卷子做到吐,读书太苦了,放假就玩会儿呗。 我问她,你还记得乡下那个舅老爷吗?女儿点头:记得,不就是你经常帮助的那个舅姥爷吗? 是的。 去年冬天,我去给姥姥扫墓。正准备上车返回,看到一个人从对面走过来,四目相对,我们同时认出了彼此。按辈分,我应该叫他舅舅,但他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小时候住姥姥家时经常和他玩,更喜欢喊他的乳名--------明子。 明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指着不远处一栋房子说:那就是我家,都到门口了,一定进去坐坐。盛情难却,我和老公跟着明子进了他家。 房子是新盖的,可屋里除了几张床,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我问:这么好的房子怎么不买家具呢? 明子不好意思地挠头:盖房子就借了不少的钱,我媳妇身体还不好,常年吃药,孩子又多,我一边种地一边打工,挣了钱赶紧还账,家里半年没买肉了,孩子们都馋得跟猫似的。 回家路上,我和老公说:明子家的日子太难了,有机会咱帮他申请点救济金吧。 2 春节前,我去一家相关机构问救济金的事,明子的条件够了,只是需要村、镇、市三级盖章的介绍信。 我帮明子写好信,从手机上发了过去,让他找地方打印出来去盖章。 过了好几天,明子沮丧地打来电话说:算了吧,一级级地盖章,怕不行吧? 我不甘心,知道他只是自卑和自馁。好在我还认识几个人,就辗转和他们镇里的工作人员通了电话,对方很客气,表示只要是实情一定帮忙解决。 在离春节放假还有两天的时候,明子终于拿着那封盖好了章的介绍信给我送来。我带着他到相关机构领钱,出来时,明子满脸感激地说:孩子们可以好好过个年了,多买点肉吃。 他拿出两百元钱说是给我女儿的压岁钱,我赶紧推回去:快回吧,晚了坐不上班车了。 寒风中,看着明子的背影走远,我的泪湿了双眼。大家天天嚷着膳食营养,吃素食,少吃荤的时候,而对于明子一家,吃肉,依然是在改善伙食。 3 前几天,我与好友谢小姐,说起一些难以想象的贫穷。 她说,你没有经历过那种日子自然很难理解。秋天时,她奶奶老家的一位亲戚,挑着两筐葡萄来卖,赤脚从家里走到城里。她非常震惊,竟然还有人因为穷舍不得买鞋穿。 谢小姐说,像他亲戚这样的人很多,日子都过得很苦。他们大多早早辍学,想早点出来挣钱,可是,几乎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 我陷入沉思。 好多人在痛斥高考的时候,我觉得高考其实还是很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不鼓励努力读书,贫困的农家孩子又凭什么完成命运逆袭? 上周,有位媒体的记者采访我,他对我很欣赏,我对他却是很敬仰。他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生于贫瘠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他从小爱读书,说自己人生第一本称之为书的书,是从废品堆里发现的,从此爱上了读书。 他侃侃而谈,人文历史,经济时事,因为他还做过旅游版的编务,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简直就是如数家珍。 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其实,我身边这样的人很多。 北京这边有我两位同乡,一位做律师,一位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层。他们都是靠读书,走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过上了别人欣羡的生活。 4 有人说: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说得就是读书这事。 孩子,能现在用汗水解决的事,不要留着以后用泪水,况且,泪水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当你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 唯累过,方知闲。唯苦过,方知甜。 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别人所拥有的,你只要愿意去付出,一样可以拥有。 如果你觉得读书苦,而选择了放弃,当你没读什么书,就走入社会,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对命运这位强敌时,你会因没有护身铠甲,而被打得遍体鳞伤,毫无还手之力。那时,你就会懂得,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别怕吃苦,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总有一天,那些苦,会变成你遨游天际的翅膀。 幸而数载寒窗苦,自此阡陌多暖春。只有让书香深深氤氲过的人,才能轻舟走过万重山,去赏遍万千春色。
-
在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博士这样的类型也慢慢的走进一些在职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计划报考这个方式的博士学习课程,毕竟学习博士课程和最后获得的证书在工作中都能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入学的途径很多人员
-
高校管理已全面进入内耗阶段
临近年关,各高校的评估、考核、表格、申报、审批、总结再次迎来高峰。而事实上,惹得许多高校教师怨声载道的评估、考核、审批等内容,多是年复一年的繁琐整理,和超出必要、拔高规格的信息统计。更可怕的是,跑完这
-
年关将至,2016年招聘潮渐入尾声,在各种求职选择中,博士教中学似乎是很小众的一种就业思路。犹记夏天,一则人大附中教师选聘公示因获聘人员非博即硕的高等学历和国内顶级高校出身曾引发网友热议。
-
如何优雅地吐槽自己的母校?
如果你看过那篇《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匹骆驼》,优雅的吐槽对你来说一定不是个事儿。 在你们吐槽前,我们先来大致看看这篇“范文”,它是这么开篇的: &ldquo
-
教授谈学术成果发表
对于学术成果的发表,人们往往会听到两种声音:“不发表即灭亡”与“厚积薄发”。这其中所蕴含的一个理念则是发表太快与太多,自然会轻视学术质量,降低学术水平,
-
33岁的河南打工仔,在没有任何专业教育的背景下,他推导出一项颇具难度的数学公式。他带着自己的数学发现登上了浙江大学的讲台,与教授和博士生们“同堂论道”。钱江晚报首先报道了这位草
-
如果你只想要学位,请一定充分评估自己
距离博士毕业答辩过去已经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依旧觉得不可思议。一直以来觉得博士毕业都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不敢相信我竟然做到了。或者说,在我心中博士学位是神圣的,不敢把它和自己挂钩。
-
西湖大学之问:社会捐赠能否改变中国高校?
半个月前,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揭开面纱。人们不禁好奇提问,这家靠捐赠办起来的“超级民办大学”,未来会像哈佛、耶鲁一样闻名于世吗?